联合国大会,日本妄想“入常”,四常当场错愕,中国的回应亮了 一开场,日本就给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大会“整了个大的”,在各国代表还没缓过神的时候,日本代表直接亮出老底牌,要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日本这执念,比电视剧《一吻定情》的男主还要执着,海湾战争掏钱130亿美元,非洲撒币3.2万亿日元,还在联合国会费上常年稳居第二。 但砸再多的钱,也没能砸出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关键问题不在别人,而是它自己。 日本一直想当“世界大国”,可“准入门槛”可不光是钱,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不只是“财力担当”,更是“历史责任”的象征,而日本,恰恰在这方面频频“翻车”。 靖国神社的钟声没停过,历史教科书越改越离谱,连首相都敢公然否认侵略历史,这不是“忘了痛”,而是“根本不觉得痛”。 想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和平守护者”,可你连历史账都不肯算清,这算盘打得也太响了点。 这次大会上,日本又一次借“法国递话”出招,法国提议让德国、印度、巴西和日本组成的“四国集团”入常,日本立马跟进,摆出一副“我志在必得”的姿态。 但现场反应,明显有点“冷”,尤其是中国的回应,堪称“点题之笔”。 中国代表明确表态:安理会改革必须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扩大中小国家的话语权。这话表面看是中性立场,实则是精准点中日本的“软肋”。 你日本,既不属于发展中国家,也没能赢得周边国家的信任,凭什么进来?更关键的是,中国代表强调,要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这就更露骨了,你日本连历史问题都不敢面对,凭什么来分这杯“和平红酒”? 再看看日本近期的表现,简直是“自己打自己的脸”,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公然放话称,“台湾有事,日本可能面临存亡危机”。 这话一出,国际社会的眼睛都亮了,这不是模糊表态,而是赤裸裸地用来为干预中国内政铺路,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没错,二战前日本也是用“自卫”名义四处开战。 这样的言行,在国际社会眼中早就不是什么“和平表率”,而是“危险信号”。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象征的是维护世界安全的责任,不是拿来当“政治表演”的舞台,而日本的种种表现,不仅让邻国警惕,也让世界主流国家难以放心。 就连德国也知道,想要“入常”,第一步是“面对历史”,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当年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的那一幕,感动了整个世界。 德国能逐步走上“国际重建”的轨道,靠的是“认错”赢得了“信任”。 反观日本,这几十年来不但没有弯下腰,反而越走越“硬”,这不是外交路线,这是“路线错误”。 在联合国里,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不是靠“表演”争来的,而是靠“责任”换来的,中国一直强调,安理会改革必须通过广泛协商,公平合理推进,不能成为某些国家“政治野心”的跑道。 这次日本再提“入常”,四常代表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不是没听见,而是没必要回应。因为这个问题,答案早就写在历史里:不正视历史,就没有未来。 中国的态度其实一直很清晰,想要坐上安理会的“头把交椅”,你得先配得上那张椅子。 而日本现在的表现,既不稳,也不正,更谈不上“负责任”,外交不是演讲比赛,喊得响不代表你有道理,国际秩序不是一场投票秀,砸钱多也不代表你能买到尊重。 说到底,日本的问题不是“别人不给机会”,而是“自己不给自己台阶”,历史认知问题不解决,周边国家的疑虑不消除,国际社会的信任不建立,喊得再响,也不过是“空城计”。 而这次联合国大会,中国掷地有声、冷静克制的回应,正是对这种“无视历史、执意入常”的清醒回应。 日本如果真想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大作为,不是靠嘴上功夫,而是得靠行动赢得信任,否则,哪怕再开几十次大会,四常也只会继续“错愕”,世界也只会继续观望。 这个“常任梦”,恐怕还得继续做下去。 信息来源:中方:日本根本没资格要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刘劲松回应磋商:不满意——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