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在从世界级领袖变成一个流氓国家,而促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纳瓦罗!” 美国怎么就变了味?曾经那个高举“自由市场”和“全球合作”旗帜的大国,如今在国际舞台上不仅独来独往,还动不动翻脸发难。 美国政府内部不少人开始反思:这套脱轨的对外政策,到底是怎么走上这条路的?答案指向一个人,彼得·纳瓦罗。 彼得·纳瓦罗的出身挺唬人: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加州大学长期教授。但他走的路线,不是主流经济学那一套。 他自成一派,旗帜鲜明地主张“经济民族主义”,简单来说就是:美国得靠保护自己,打击别人,才能赢得未来。 他最有影响力的操作,是把“贸易战”从纸面变成现实,他推的一套逻辑是:中国通过不公平贸易手段夺走了美国制造业,所以必须通过高关税压制中国出口,还要逼企业回流美国。 2018年,在纳瓦罗的强烈推动下,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点燃了中美贸易战的第一把火,他坚信这场“战斗”能让美国赢回来经济主动权,结果却是美国国内率先吃了苦头: 中国对美农产品反制,美国农民损失惨重,被迫依赖政府补贴;美国人去超市买东西,价格蹭蹭往上跳,还出现了订单减少、工厂裁员的情况。 美国媒体称这是“纳瓦罗衰退”,他的政策让美国经济本该复苏的势头被自己人绊住了脚。 更讽刺的是,这场“贸易战”并没拉平贸易逆差,反倒让全球供应链紧张,企业成本上升,逼得不少美国公司把生产线搬到第三国,避税避战,纳瓦罗打仗的目标是中国,结果炮火烧到了自家工厂。 纳瓦罗的思维方式有个特点:不是“怎么合作”,而是“怎么反击”,他推动的“互惠关税”政策,不止针对中国,还轮番炮轰加拿大、德国、日本、墨西哥这些传统盟友。 他甚至提出过把加拿大踢出“五眼联盟”,理由是“加拿大不够忠诚”,这话让整个情报圈大跌眼镜。 要知道,五眼联盟是美国最紧密的情报合作体系之一,连这个都能拿来威胁,说明纳瓦罗的思维模式根本不是战略逻辑,而是“敌我划分”。 结果就是,美国四面树敌,外交关系一落千丈。欧盟公开批评美国是“不可预测的伙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直言不再信任华盛顿,墨西哥更是主动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世界贸易组织警告:全球经济正面临被贸易战拖下水的风险,澳大利亚媒体坐不住了,点名批评美国像个“霸凌者”,破坏了几十年来建立的国际经济秩序。 可以说,纳瓦罗的政策确实有“震撼力”,但这种震撼不是合作催化剂,而是信任粉碎机。美国从“领导者”变成“麻烦制造者”,国际地位一路下滑。 比起他的政策,更让人吃惊的是他的“操作手法”,纳瓦罗曾在自己撰写的政策报告和书籍中,多次引用“专家Ron Vara”的观点支持自己的主张。 媒体调查后发现,这个“专家”根本不存在,是他自己名字的变形拼写,是个彻头彻尾的杜撰角色。 这不是开玩笑,而是赤裸裸地操纵政策舆论,一个身居白宫核心圈的顾问,靠虚构人物来加强自己论点,这种行为放在别国早就被问责下台了。 但在特朗普政府中,这样的行为却没被追责,反而让纳瓦罗继续推行他的议程。他可以无视财政部和商务部的反对,在内阁会议上“拍桌子”,靠强势推动自己的主张。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直言不讳地称他是“伪经济学家”,指出他所有的政策论证都缺乏数据支持,更像是政治动员手册而不是经济方案。 这一切暴露出美国制度的一个重大隐患:极端观点只要能抓住权力核心,就能绕过专业机制,直接左右国家战略。而纳瓦罗,就是这个系统性漏洞的“活样本”。 当然,美国今天的对外困境,并不只是纳瓦罗一个人造成的。特朗普政府的整体路线就偏向“反全球化”,而纳瓦罗不过是这个潮流中的“理论发动机”和“政策执行者”。 但他确实是那个“点火”的人,他的语言极具煽动性,善于用“他们在抢走我们工作岗位”这样的情绪话术掌控舆论。 他把美国的问题简单归结为“别人害我们”,而不是“我们怎么改革自己”,这种转移矛盾的方式,短期内很有效,长期却极具破坏性。 他的政策,虽然披着“爱国主义”的外衣,实际操作中却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国际社会已经开始用“不可预测”“不守信用”来形容美国,这种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政策积累的结果。 而这些政策背后,都有纳瓦罗的身影,他不是总统,却像个“影子总统”;不是外交部长,却左右了美国的全球布局,他把白宫当成了实验室,用国家利益来做试验。 美国今天的处境,不只是外交失败,更是制度机制失灵的体现。如果一个“伪专家”都能操控政策方向,那么这个国家的“领袖地位”早晚也会从高台跌落。 世界还在等美国回归理性,但纳瓦罗留下的伤疤,恐怕不是换届就能抹平的。 信息来源:《彼得·纳瓦罗再次主导白宫关税政策》·华尔街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