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对日本动手了,先对文娱行业开刀! 11月17日媒体正式官宣: 由于中日关系因台湾议题持续紧张,原定于在中国上映的两部日本电影均暂缓上映,让人意外的是,日漫鬼灭之刃的电影已经在国内取得破亿的票房成绩,这给咱们提了个醒:要警惕日本的文化入侵! 因中日关系受台湾议题影响持续紧张,原定于国内上映的《蜡笔小新:炽热的春日部舞者们》与《工作细胞》真人版两部日本电影,被官方正式宣布暂缓上映。 网友们对此的反应挺分裂,有人觉得这步棋走得对,台湾问题是底线,日方在这事上含糊其辞,咱们就该有相应态度。有人则有点可惜,毕竟《蜡笔小新》陪着不少人长大,盼新剧场版盼了挺久。 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两部新片暂缓的档口,另一部日本动画电影《鬼灭之刃:无限列车篇》还在国内院线悄悄发力,票房早就突破一亿大关。这个反差让不少人琢磨过来,日本文化渗透的力道,比咱们想的要深得多。 《鬼灭之刃》这部片子就很有代表性,它不是靠大张旗鼓的宣传,全凭观众口口相传,年轻人看完还会买周边、刷相关话题,把热度一路顶上去。影院工作人员说,周末场里全是穿着动漫联名服饰的学生,讨论剧情的劲头比上课还足。 说实话日本的文化输出算盘打得早,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圣斗士星矢》《哆啦A梦》就借着电视信号进入中国家庭,那时候谁家孩子没攒过圣斗士的贴纸,没羡慕过哆啦A梦的口袋。到了现在,传播渠道更方便,视频平台一搜全是日漫资源,新番更新比日本本土慢不了多少。 这些日漫里藏着不少门道,它们很少直白讲大道理,而是把日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揉进剧情里。比如《樱桃小丸子》里的家庭聚餐场景,《名侦探柯南》里的东京街景,潜移默化就让观众对日本产生熟悉感。有些动漫甚至会模糊历史争议,只展现日本“美好”的一面。 更值得琢磨的是,日本文化输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一部热门动漫火了,紧接着就出漫画、小说、游戏、周边产品,从屏幕里延伸到生活中。国内电商平台上,日漫手办、联名文具销量常年居高不下,有些限量款还得靠抢。 咱们不是说要彻底抵制日漫,好的文化作品值得欣赏。但问题在于,很多年轻人只看到动漫里的光鲜,却对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小动作视而不见,甚至觉得“文化无国界”,把国家立场抛在脑后。这种思想上的麻痹,正是文化入侵最可怕的地方。 官方暂缓两部日本电影上映,本质上是一种态度传递。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底线不能碰。日方要是在核心利益上含糊,就别指望在文化市场上顺风顺水。这不是搞“文化对立”,而是明明白白讲规矩。 说起来,咱们自己的文化作品也该争点气。这些年《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也火过,但比起日本成熟的输出体系,还有差距。咱们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西游记、山海经里的故事随便挖一挖,都比不少日漫有料。 警惕文化入侵,不是要关起门来。它是提醒咱们,在看日漫、追日剧的时候,心里得有杆秤。既要能欣赏别人的好作品,更要记住自己的根在哪,记住哪些是不能让步的原则问题。毕竟,文化可以交流,但底线绝不能失守。 这次两部日本电影暂缓上映,加上《鬼灭之刃》的票房热度,算是给咱们提了个醒。文化战场看着没硝烟,其实比真刀真枪的较量还得用心。咱们得扎牢自己的文化根基,才能在各种文化浪潮里站稳脚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