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漕溪三村居民告别“拎马桶”时代:一盏灯,一条弄堂,半世纪的烟火人生 2024年初春,上海徐汇区漕溪三村最后一户居民搬离旧居。 楼道口,78岁的陈阿婆站在门口,回头看了眼那间用了52年的小厨房,轻轻说了一句:“走了啊。” 她手里提着一只蓝白条纹的塑料桶——那是过去大半辈子每天清晨出门“倒马桶”的老伙计。 这一幕,标志着上海最后一批成规模使用“手拎马桶”的居民区,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 在今天的上海,地铁穿行地下,高楼林立云端,陆家嘴的灯光照亮黄浦江夜色。 可就在不到一年前,仍有数百户人家生活在没有独立卫生间的老公房里,延续着上世纪50年代的生活方式: 早晨起床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脸,而是拎起马桶,穿过潮湿的走廊,去公共厕所倾倒。 漕溪三村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最早一批工人新村之一。 当年,这里曾是“模范社区”,住进来的多是纺织厂、电机厂的产业工人。 每户十几平米,几代人挤一间屋,共用厨卫,煤球炉子烧出一日三餐的烟火气。 那时,“能住上新村”是荣耀; 今天,“告别拎马桶”成了新时代的民生答卷。 --- 这不是简单的拆迁或改造,而是一场长达十年的城市温情行动。 从2015年起,上海启动“美丽家园”工程,重点解决中心城区老旧住宅的“小马桶问题”。 到2023年底,全市累计完成约2.6万户家庭的“抽水马桶入户”改造,其中就包括漕溪三村的最后一片“洼地”。 改造不易。 这些老房子结构复杂,管道老化,空间逼仄,有的厨房只有1.5米宽,连转身都困难。 设计师反复调整方案:把马桶嵌进灶台旁、利用阳台角落做隔断、重新排设排污管…… 最终做到“一户一策”,让每个家庭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冲水马桶。 当第一户人家按下抽水按钮时,全楼的人都围了过来。 “哗——”的一声,水流卷走的不只是污物,还有半个多世纪的尴尬与辛酸。 --- 但在这场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没有忘记记忆的温度。 社区墙上贴满了老照片:孩子们在弄堂跳皮筋,老人摇扇乘凉,夫妻排队等热水瓶打水…… 居委会特意保留了一间“记忆之家”,陈列着旧马桶、煤球钳、搪瓷盆、竹编马桶盖。 一位回访的老居民说:“以前觉得苦,现在回头看,那也是日子。 大家挤在一起,谁家烧红烧肉都知道;孩子走丢了,整条弄堂一起找。” --- 如今,原址将启动城市更新项目,未来或将建成集居住、文化、养老于一体的新型社区。 但所有规划中都写着一句话:“尊重历史肌理,留住城市记忆。” 这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一个超大城市对普通人生活的郑重回应: 你曾经蹲过的厕所、走过的小路、晒过被子的竹竿,都不是无足轻重的细节,而是这座城市真正的底色。 --- 临别那天,陈阿婆把那只蓝白桶送给了社区博物馆。 工作人员问她:“以后住进新房子,最想做什么?” 她笑着说:“我想睡个懒觉,早上不用赶着倒马桶了。” 简单一句话,道尽半个世纪的期盼。 所谓进步,不是所有人都看见高楼大厦, 而是最普通的人,也能在清晨醒来时,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干净的卫生间。 漕溪三村的故事结束了,但它提醒我们: 一座伟大的城市,不在于它有多快,而在于它有没有耐心, 等一户人家,慢慢装好一个马桶。离别老房子 进新楼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