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张学良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

未央细说 2025-11-18 20:15:18

李鸿章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张学良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 罗斯福也没有想到,日本敢于偷袭珍珠港,入侵美国本土; 几千年来,日本的本性从来没有改变,即使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们也敢偷袭别的国家,哪怕自己实力没有别的国家强大,他们也敢于赌一下,这就是日本发动战争的特点,不可不防。   1894年的甲午战争,本质就是日本一场赌徒式的偷袭,彼时清朝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舰船总吨位远超日本,可日本举国上下早已押上国运备战,天皇带头缩减宫廷开支购置军舰,全民节衣缩食支援海军建设。而清朝朝堂醉生梦死,北洋水师军费被挪用修建颐和园,舰船老化却无人问津。   日本找准朝鲜东学党起义的契机,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兵,却在丰岛海面猝然发难,不宣而战偷袭清军运兵船,一炮点燃甲午战火,这场战争里,日本完全是孤注一掷,海军经费占全国财政的三成以上,若战败便会面临国家破产,可他们精准拿捏了清朝的腐朽懦弱,用偷袭撕开防线,最终凭借赌徒式的冒险,从清朝掠走两亿两白银和台湾澎湖,完成原始积累。   几十年后的九一八事变,更是把这种赌徒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1931年的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兵力不足两万,而中国东北军拥有正规军二十万、地方武装十余万,装备火炮、飞机等重型武器。   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根本不按常理出牌,由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等人私自策划,深夜引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嫁祸中国军队“破坏铁路”,随即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沈阳城发起猛攻。   彼时东北军奉令“不抵抗”,日军在几乎未遇抵抗的情况下,仅用四个多月就占领了整个东北三省,这场完全没有中央授权的军事冒险,本质是少数日军军官的豪赌,他们赌东北军不敢反抗,赌国际社会不会干涉,最终用最小的代价攫取了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将赌徒逻辑发挥到极致。   到了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的偷袭套路更是如出一辙,日军早已觊觎平津要地,驻丰台的中国驻屯军频繁在宛平城附近开展挑衅性军事演习,搜集情报、试探守军底线。   7月7日夜,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后,当即向卢沟桥和宛平城发起猛烈攻击,驻守的第二十九军战士奋起抵抗,用大刀和步枪对抗日军的坦克火炮,申仲明排长死守桥头壮烈牺牲,敢死队员夜袭敌阵浴血拼杀。   可日本早已做好扩大战争的准备,借这一偶然事件大举增兵华北,将局部冲突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这种“找借口-突袭-扩大战事”的固定套路,暴露了日本既想抢占道义高地,又不愿放弃冒险偷袭的卑劣本性,哪怕面临长期战争的风险,也执意赌上国运全面入侵。   最让人瞠目结舌的还要数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日本竟然敢主动招惹当时军事实力全球第一的美国,彼时美国的工业产能、海军规模均居世界首位,仅航空母舰数量就远超日本,而日本深陷中国战场泥潭,资源匮乏的困境日益加剧。   面对美国的石油禁运和经济制裁,日本选择了最疯狂的赌局——偷袭珍珠港,山本五十六制定了长途奔袭计划,六艘航空母舰搭载数百架战机,穿越太平洋浩瀚海域,在周日清晨美军毫无防备之时发起突袭,短短两个小时内,美军太平洋舰队主力几乎被摧毁,四艘战列舰沉没、三艘重伤,两千四百多名士兵阵亡。   这场偷袭看似取得战术胜利,却是战略层面的豪赌,日本赌美国会因重创而妥协,赌自己能在美军反击前占领东南亚资源产地,可他们严重低估了美国的战争潜力,最终这场赌局将日本推向战败深渊,也印证了其赌徒本性的致命缺陷——只顾眼前利益,不计长远后果。   从甲午海战的以小博大,到九一八的趁虚而入,从卢沟桥的借题发挥,到珍珠港的孤注一掷,日本的战争逻辑始终围绕着“偷袭”与“豪赌”,他们从不信奉实力对等的较量,只热衷于寻找对手的弱点,用突然袭击制造局部优势,再凭借孤注一掷的赌徒心态扩大战果。   这种深入骨髓的冒险基因,贯穿了日本近代以来的对外扩张史,即便多次赌输国运,也从未真正改变。   你觉得日本的赌徒式战争逻辑是否有其历史根源?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我们该如何更好地防范这类突然袭击?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未央细说

未央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