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韩国华人表示,韩国人的工资是中国人的八倍,中国人有什么资格嘲笑韩国?   可

世界今若在 2025-11-18 18:15:06

一位韩国华人表示,韩国人的工资是中国人的八倍,中国人有什么资格嘲笑韩国?   可事实是,韩国的物价是中国的几倍,难道这些韩国华人心里没点数吗?   韩国国家统计厅2025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韩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经连涨21个月,食品和生活用品的涨幅尤其明显。 中国居民如果去韩国旅游,最直观的感受恐怕就是“买菜像买奢侈品”,一颗白菜折合人民币十几块钱,鸡蛋、牛奶、猪肉,样样都是身价不菲。 韩国统计厅给出的官方数据,2025年首尔市区的平均生活成本,比北京、上海等中国一线城市高出大约25%。 有趣的是,韩国人日常消费中的“餐饮外卖”,价格更是高得离谱。 一份最普通的部队锅、石锅拌饭,动辄就要人民币60-80元。 很多韩国年轻人自嘲吃泡面成了生活常态,韩国媒体SBS曾实地对比,首尔便利店一碗拉面折合人民币14元,而在中国,连锁便利店的速食面,最贵也不会突破10元。   讲到工资,韩国的平均收入远远高于中国,韩联社和韩国雇佣劳动部2025年初的官方报告显示,韩国全职劳动者的月均税前收入在360万韩元左右,照当前汇率换算,大致相当于人民币1.9万元。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均工资在人民币1.2万元左右。 数字差距确实比较大,但远远没到“八倍”这种程度,夸张成分不小。 韩国舆论也经常拿这个话题展开讨论,韩国KBS电视台在今年4月一档民生节目里,特地请了一些在华韩国人来讲自己的真实感受。 有人坦言,韩国的工资高,但花销更大,想存钱并不容易。首尔一套普通两居室房租折合人民币1万元到1.5万元,水电煤气加起来每月又是几千元人民币,养个孩子更是“烧钱”。 对照中国,哪怕是一线城市,租房和生活花销都低不少。 在北京、上海,普通白领的月租压力基本在四五千元左右,生活成本可控空间更大。 韩国华人说中国人“没资格嘲笑韩国”,其实也反映了一种焦虑——工资高带来的幸福感,很难抵消生活压力。   韩国社会对“高工资”的感受远不如表面风光。 韩国银行2025年最新金融调查显示,韩国家庭人均负债在发达国家中排名前列,超过六成的中产家庭表示“每月还完房贷车贷后,几乎存不下钱”。 韩国人自嘲“月光族”,意思是工资一发就见底。 中国虽然工资没那么高,但储蓄率却全球领先。 中国银行2025年上半年统计,普通家庭储蓄率在30%以上,远高于韩国的不足10%。 韩国金融监督院曾在一份报告里写道,韩国年轻人结婚和生育率下滑,跟物价和高房价的压力密不可分。 中国同龄人虽然也面临压力,但至少日常开销更有缓冲余地,不会出现韩国那种“工资高却不敢生娃”的现象。 当下韩国的物价压力与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2005年的首尔,市区一碗冷面只卖人民币15元,现在已经飙升三倍。 韩国老一辈人常常怀念当年“千元韩币能吃饱一顿饭”的时代。 对比中国,2005年北京一份快餐均价在10元左右,如今虽然上涨,但整体涨幅依然低于韩国。 韩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微妙变化,单身家庭和老龄人口增加,消费方式更趋向便利化、高端化,也推高了整体物价。 中国的消费市场则更为多元,既有高端消费,也有物美价廉的选择,一线城市之外的二线、三线城市,生活成本更低,消费压力不如韩国那么集中。   韩国人的工资到底有没有中国人的八倍,这个说法放在2025年明显站不住脚。 就算按照韩国统计厅最新数据,韩国月均收入接近中国的1.6倍。 但扣除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各种隐性开销,韩国人的实际消费能力并不见得比中国同阶层高多少。 韩国媒体JTBC曾经采访过在中国工作的韩国白领,他们大多表示在中国反而觉得日子更宽松,钱花得更值。 韩国的高工资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幸福感,反倒让不少年轻人感叹生活压力“赢麻了”。   韩国物价和中国对比,表面是数字的差距,实际是社会结构、消费习惯、经济政策多重结果。 韩国的高工资在高物价面前没有绝对优势,中国的低物价则把生活压力分散开来。 韩国人和中国人的幸福感,其实都写在一日三餐的账单上。

0 阅读:32
世界今若在

世界今若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