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突然想修改无核三原则?是嫌曾经的教训不够吗? 据共同社11月15日报道,多

世界今若在 2025-11-18 17:14:32

日本突然想修改无核三原则?是嫌曾经的教训不够吗? 据共同社11月15日报道,多名日本政府消息人士透露,高市早苗正探讨在修订《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安保三文件”时,对“无核三原则”进行修改。   消息一出,立刻在日本国内外掀起了不小的舆论浪潮。冲绳和长崎两位知事态度鲜明,反对声浪直冲云霄。   玉城丹尼的话可谓一针见血,日本这个国家,历史上独一份地挨了两颗原子弹,国民心理阴影面积堪称世界之最。   修改无核三原则,不仅触动了日本社会最深层的神经,也让外界对日本的安全政策方向充满疑问。   日本的无核三原则,原本是冷战时期为了安抚国民情绪,也是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简单说,就是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器。   这个原则从1967年起就成了日本政治的一个“底线”,不仅写进了政策文件,更成了日本对外展示和平形象的重要符号。   对比历史,二战结束后,日本几乎被原子弹重塑了一遍,广岛和长崎的废墟上成长起来的几代人,早就把反核刻进了骨子里。每年核爆纪念日,城市上空的钟声和孩子们的祈愿,成了日本反思战争、拒绝核武的仪式感。   现在日本政府突然放出要“松动”无核三原则的信号,直接刺激了最敏感的神经。高市早苗这次提议修改,理由表面上是应对安全环境变化,说白了还是看着东亚局势越来越紧张,有点坐不住了。   朝鲜的核试验、半岛局势、南海风云,这几年日本周边的“火药味”明显变重,军费预算节节攀升,日美安保条约下的压力也在加码。   美国不少鹰派议员早就开始敲边鼓,认为日本该为自己的安全多“出点力”,甚至有人鼓噪日本发展核能力。高市早苗的表态,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这些外部压力的回应。   不过,现实远远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冲绳和长崎知事的反对,不只是在喊口号。冲绳本身就是美军基地的重镇,每天要和美军“肩并肩”生活,居民对军事化气氛极为敏感。   长崎那边更不用说,原爆遗迹、纪念馆常年向世界输出反核信息。两地知事反对的背后,是日本社会对核武器的广泛恐惧和抵触。   日本历史上唯一一次民调支持核武,还是在冷战最紧张的时刻,大多数时间,反核都是社会共识。对比欧美一些国家,核武问题在日本属于“禁区”,政治人物轻易碰不得。   古今对比看,日本这波操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东亚安全格局剧烈变动,日本国内也有过“要不要发展核武”的讨论。   美苏冷战、朝鲜半岛分裂、台湾海峡紧张,日本政府的反应始终是先稳住国内情绪,再和美国“背后沟通”。   最终定下无核三原则,既是妥协,也是无奈。到了现在,国际环境变了,技术储备也早已不是问题,唯一卡脖子的还是社会的“心理底线”。   高市早苗这次话音刚落,国内外的反应都很激烈。日本主流媒体、学者、甚至不少自民党资深议员都表示担忧。不少国际学者分析,哪怕日本真的想突破无核三原则,短期内也很难实现。   法律、政策、国际条约一环套一环,想要变动,必须得到朝野广泛共识。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一直紧盯日本的核政策,日本一旦松口,势必引发新一轮外交风波。   日韩关系、朝核谈判、美日安保合作,都会受到牵连。   过去几十年,日本其实一直在玩“灰色地带”游戏。表面上坚持无核,背地里却在核技术、核燃料循环等领域积累了充足的技术储备。国际上早有人指出,日本只要下定决心,几个月内就能造出核武。   可问题在于,技术储备和社会接受度,是两码事。日本国民对核阴影的恐惧不是一朝一夕能消除的,广岛、长崎的历史教育也早已根深蒂固。每当有政治人物试图挑战无核底线,舆论压力立刻山呼海啸。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日本社会氛围出现了微妙变化。安倍晋三时期,修宪、强化军备、提升自卫队地位等话题频繁登场。   网络上也有部分年轻人开始质疑无核三原则,认为应该“把选择权握在自己手里”。但这种声音远远不是主流,尤其是在长崎这样的“原爆受害地”,反核情绪依然压倒一切。   这种“历史与现实的拉锯战”,决定了日本即使有修改无核三原则的冲动,也很难一蹴而就。   回头看日本的核政策调整,更多是一种“姿态”,意在向美国和周边国家传递信号。日美同盟在安全领域的捆绑越来越紧,很多日本政客认为要想在地区博弈中“赢麻了”,必须展现出更强的自主性和威慑力。   可这条路能走多远,取决于社会共识和国际压力的拉锯。历史教训摆在那,广岛、长崎的废墟还在提醒着国民,核武器不是能轻易碰的“红线”。 日本的每一步都被世界盯着,核政策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 未来日本怎么走,谁也难以预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历史的阴影还在,无核三原则就很难轻易改写。   参考:环球网 日本欲改“无核三原则”意味着什么

0 阅读:1
世界今若在

世界今若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