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月,徐立清副部长私自将自己的名字写进了中将的名单中,却没想到这个举动

熹然说历史 2025-11-15 02:13:56

1955年1月,徐立清副部长私自将自己的名字写进了中将的名单中,却没想到这个举动很快就被罗荣桓部长察觉到了。 1955年的那个冬日,一份改动过的军衔名单静静地躺在罗荣桓部长的办公桌上。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竟然将自己从上将名单中划去,这个看似”降级”的举动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这位负责全军授衔工作的副部长,为何要主动放弃本该属于自己的荣誉? 1955年初,新中国的军队正在经历一场重大变革。为了建设现代化正规军队,党中央决定在全军实行军衔制度。这项工作的重担落在了总干部部,而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正是副部长徐立清。 当时的授衔工作非常难做,不少将士四处打探自己到底授什么军衔,甚至出现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的情况。徐立清的办公室里每天都有人进进出出,有的是来打听消息的,有的是来申诉的,还有不少人对评定结果表示不满。作为评衔委员会的核心成员之一,徐立清深感这项工作的复杂性。 按照规定,正兵团级现役军队高级干部一般都要授予上将军衔,而徐立清作为第一兵团政治委员,完全符合上将军衔的标准。可就在这个时候,徐立清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 当他看到授予上将军衔人员中仍有自己的名字时,毫不犹豫,亲自把自己的名字从上将名单中划去,在中将名单上加添了”徐立清”三个字。这个举动很快就被罗荣桓部长发现了。 名单到了总干部部罗荣桓部长手里后,他看后亲自找徐立清谈话。罗荣桓严肃地批评道:“这是中央军委定的,正兵团职的一般都授上将,你的名字怎么能随便划了呢?你徐立清是有贡献的,是够资格的嘛。” 可徐立清的态度依然坚决。他给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接连写信,详细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他说:“授衔工作不好做,大家都有不少意见,我是参与这项工作的,如果我的军衔授低了,会更有利于做大家的工作,我要求降低军衔,是为了整体授衔工作顺利推进而考虑的。” 这个理由让人无法反驳。作为授衔工作的直接负责人,如果自己都能主动降衔,确实更容易说服那些有意见的干部。彭德怀元帅也被徐立清的坚持所打动。彭德怀几次找他谈话,但是,他坚决要求把自己降低为中将,彭德怀苦笑着说:“别人都说我是犟脾气,我看你比我还犟!” 在一次军委会议上,彭德怀在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到这件事时说:“徐立清我了解他,人很好,没有名利思想,而且言必行,行必果。”毛泽东接着说:“不简单哪,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古来如此!” 徐立清的让衔行为并非一时冲动。早在1952年评级时,徐立清就曾主动提出降低级别,要求将自己的正兵团级降为副兵团级。这已经是他第二次主动”让”了,这种品格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消息传开后,周恩来总理也被深深感动。在授衔仪式举行的前一天,周恩来又专门打电话邀徐立清到中南海面谈。周恩来说:“主席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我说你徐立清也是一面镜,是难得的一位好同志嘛。” 对于徐立清这个特殊的理由,中央”不合规矩”地破例同意了,最终,徐立清只是授予中将军衔。在1955年的授衔过程中,一些同志认为给自己授衔高了,主动要求低授一级军衔。其中徐向前、罗荣桓要求不授元帅军衔,徐海东、许光达要求不授大将军衔,徐立清要求不授上将军衔,孙毅要求不授中将军衔。最后评定的结果,除徐立清由上将降为中将之外,其余要求低授的同志在组织上做说服工作后,都授予了他们应授的军衔。 1955年9月27日,授衔仪式在怀仁堂隆重举行。徐立清有上将的资历和战功,最终选择主动”降衔”,而且多次坚持,最终被组织批准,成为唯一的正兵团级中将。在庆祝酒会上,未被授衔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突然叫了徐立清的名字。徐立清急忙来到刘少奇跟前,刘少奇说:“你是一名应该授上将而没授上将军衔的中将。” 徐立清的让衔故事很快在全军传开,成为教育干部的典型教材。这位从鄂豫皖走出来的老红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共产党人的品格。他的”让”不是软弱,而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绝对忠诚。 徐立清的让衔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这位”三让将军”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共产党人在面对名利时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像徐立清这样的干部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您认为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这样的”让”字精神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