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3岁的叶剑英元帅返回了老家广东梅县。在他祭祖扫墓时,发现母亲的坟茔

熹然说历史 2025-11-15 02:13:56

1980年,83岁的叶剑英元帅返回了老家广东梅县。在他祭祖扫墓时,发现母亲的坟茔已破败不堪,当村干部提议重修老夫人墓地时,叶剑英摆手说道:“就保持这样就好……” 1980年5月13日,一位耄耋之年的游子,再次回到了他日思夜盼的故乡。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人生智慧?这句看似平淡的话语,却道出了一位开国元帅最真实的品格。 高位者如何对待亲情?功成名就后如何面对故土?83岁高龄的叶剑英用行动给出了答案。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实际上折射出了一个时代伟人的内心世界。当权力与朴素相遇,当地位与亲情交织,他的选择让人深思。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宜伟,字沧白,客家人,广东梅县人,这位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一生戎马倥偬,从黄埔军校的教官到红军长征的参谋长,从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参谋长到建国后的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他的人生轨迹几乎跨越了整个中国近现代史。 说起叶剑英的家世,其实挺普通的。1897年4月28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叶剑英诞生在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一个个商人家庭。叶钻祥(1871—1921)是叶剑英元帅的父亲,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自幼随二哥叶钦祥习武,曾考取清朝时的梅州武秀才,但却无用武之地,只得靠摆摊经营小本生意维持生计。与妻子陈秀云(1872—1944)共生有四男四女,存活两男两女。 父亲叶钺祥虽然是个武秀才,但那个年代读书人日子也不好过,只能做点小生意糊口。母亲陈秀云就是个典型的客家妇女,勤劳持家,没什么文化,但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叶剑英从小就在这样朴实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客家人的勤俭节约、实事求是的品格深深烙在了他身上。 年轻时的叶剑英可不安分,14岁时听说黄花岗起义失败,竟然写了首诗:“浩气冲天贯斗牛,英雄壮志未曾酬。倚天万里须长剑,不灭豺狼誓不休。”这首诗后来被传为佳话,可见这小伙子从小就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 叶剑英早年曾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参与北伐战争。1927年12月,组织广州起义。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等职务,参与历次反围剿战役及长征。抗日战争期,任八路军参谋长、中央军委参谋长。这些履历看起来光鲜亮丽,但背后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叶剑英这人有个特点,就是关键时刻特别靠谱。毛泽东曾经评价他”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话说得很准。长征路上,张国焘闹分裂的时候,叶剑英及时把消息透露给毛泽东,避免了党和红军的重大损失。抗战期间,他作为八路军参谋长,在统一战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继续在重要岗位上发光发热。他先后担任过华南军区司令员、监察部部长、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务。即使位高权重,他也始终保持着朴素的作风。 1980年那次回乡,其实挺有意思的。83岁的老人家,按理说该好好享受天伦之乐了,但他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看母校、访故居、祭祖坟。这种对故土的眷恋,对根的追寻,体现了中国人深层的文化情结。 叶剑英戎马倥偬,从投身革命离开家乡开始,一直少有机会回乡探亲,但不管身在何处,身居何位,他永远对故乡的亲朋旧友、山山水水充满了眷恋思念之情,热爱家乡和关心家乡的情怀始终如一。 当他站在母亲陈秀云的墓前时,看到的是一个简陋的客家传统墓地。没有华丽的墓碑,没有精美的雕刻,就是普普通通的青石砌成的坟头。村干部出于对元帅的敬意,提议重新修缮母亲的墓地,让它看起来更加庄重一些。这本来是人之常情,谁不希望能给逝去的亲人一个体面的安息之所? 但叶剑英的回答却让所有人都意外。他轻轻摆手,说了句:“就保持这样就好。”这话说得很平静,但分量很重。一个位高权重的元帅,完全有能力给母亲修一个豪华的陵墓,但他选择了保持原样。 这个选择背后的深意值得琢磨。首先,这体现了叶剑英对母亲生前品格的理解和尊重。陈秀云生前就是个朴实的客家妇女,一生勤俭持家,从不追求奢华。儿子深知母亲的性格,认为简朴的墓地更符合她的品格。 其次,这也反映了叶剑英一贯的作风。他这人从来不喜欢铺张浪费,即使在高位上也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习惯。给母亲修豪华墓地,在他看来是对母亲朴素品格的背叛,也是对自己一贯作风的违背。 更重要的是,这个选择体现了他对权力的正确认识。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不是用来为个人和家庭谋私利的。即使是孝敬母亲这样的私事,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回到北京后,叶剑英继续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积极支持改革开放政策,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着智慧。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他参与了许多重大决策的制定,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6年10月22日,这位共和国的功勋人物在北京病逝,享年89岁。他的一生,从梅县的客家少年到共和国的开国元帅,始终保持着朴素的本色和深厚的人民情怀。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