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新四军情报员周迪道被日军抓住后叛变,纵队得知消息后准备转移,却突然收到一封密信:“将计就计!” 1944 年深秋,浙东四明山深处。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转移命令悄悄传开。战士们快速捆扎行装,炊事班用石头砸毁铁锅。空气里满是紧急撤离的压抑。 两小时前,保卫科长丁公量收到急报:老党员周迪道外出筹款,被伪乡长告发落网,电报称其 “已当场叛变”。 “周迪道知道地下组织网络!还掌握纵队驻地和补给线!” 作战参谋急得直跺脚,“日军随时会合围,必须立刻转移!” 丁公量攥着电报,陷入沉思。1944 年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正遭日军 “清乡” 与国民党顽军夹击,作为全国 19 块抗日根据地之一,这里每寸土地都浸着鲜血。 周迪道不只是情报骨干,还兼浙东行政公署南山财经委主任,根据地军政财情况他全清楚。 “通知各大队,按预定方案向会稽山转移!” 丁公量刚下命令,通信员猛地撞进门,递上一根竹管 —— 里面是周迪道带独有暗号的密信。 丁公量展开信纸,“将计就计” 四字让他一下愣住。信里说日军不知其真实身份,他愿假投降潜伏传情报,盼组织配合。 丁公量立刻驱车赶往区党委,把密信交给书记谭启龙。油灯下两人沉默许久,谭启龙眉头紧锁:“这步棋太险了!” 当时浙东战场,日军因多次 “假投降” 骗局,戒备极严。谭启龙说:“之前浦东支队有战士假降被识破,活活钉在电线杆上,酷刑比死亡更可怕。” 丁公量补充:“更难的是投名状 —— 日军会要他害根据地,到时候真假难辨,他这辈子洗不清。” 两人争论到拂晓,谭启龙一拳砸在桌:“周迪道 1938 年就跟着打游击,他的信仰我信得过!” 最终决定暂停转移,配合计划。 被关在余姚日军据点的周迪道,正演 “弃暗投明” 的戏。面对日军少佐审讯,他故意装贪生怕死:“我就个筹粮的,知道游击队不少落脚点,不杀我就全说!” 日军上钩却没全信,释放时派两名特务监视。周迪道按计划,先透露一处废弃的游击联络点。日军捣毁空屋后,对他信任稍增。 但这不够。周迪道知道,要拿核心情报权限,得献更重的 “投名状”。他想到了叛徒李平安。 李平安原是新四军战士,叛变投伪军,手上沾着同志血。周迪道连夜暗线联系丁公量:“请组织伪造证据,指证李平安是我方双面间谍。” 三天后,周迪道带 “确凿证据” 见日军少佐:“李平安假意投皇军,实际一直给游击队传情报!” 日军核实伪造的电报底稿和暗号后,当即下令处决李平安。 看着李平安被拖出刑场,周迪道内心翻涌却强装镇定。这一幕让日军彻底放下戒心,任命他为 “剿匪向导”。 从此,周迪道开始刀尖上的潜伏。他利用出入日军据点的便利,把兵力部署、“清乡” 计划等核心情报,通过地下交通员传给纵队。 一次,他得知日军要对四明山搞千人 “扫荡”,连夜翻三座山,在竹林跟丁公量接头:“日军分三路合围,中路最弱,可从羊额岭突围。” 就靠这情报,浙东纵队在 1944 年冬季反 “扫荡” 中歼敌 200 余人,成功跳出包围圈。 潜伏时,周迪道没忘筹款使命。他以 “为日军筹军粮” 为名,约谈当地大汉奸,凭日军信任和李平安的前车之鉴,强硬索要钱财药品:“皇军要的物资谁敢拖?查出通共,后果你们清楚!” 汉奸们敢怒不敢言,纷纷送银元、药品和布匹。这些物资经暗线转运,成了新四军过冬的救命粮。 仅 1945 年上半年,他就筹到折合现洋 8000 余元的物资,解了纵队补给危机。 日军监视从没松过,周迪道数次遇险。一次伪乡长举报他通游击队,日军当即严刑拷打。 他咬牙坚持:“这是游击队反间计,想借皇军之手除我!” 日军查无实据,又惜他 “有用”,最终只能释放。 丁公量后来回忆:“每次收他的情报,都像收遗书,不知道他能不能活到明天。”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周迪道接归队命令时,正帮日军清点物资。他趁乱销毁所有 “投敌” 证据,连夜奔四明山根据地。 当衣衫褴褛、满脸风霜的他出现在纵队驻地,战士们纷纷举枪敬礼。谭启龙紧握他的手:“你用信仰赌赢了这场生死较量,浙东根据地不会忘记你。” 这场潜伏近一年,周迪道顶着 “叛徒” 名,干着抗日事。他传了数十份关键情报,还筹了大量战略物资。 浙东抗战四年多,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抗击牵制四万多日伪军,打了 643 次大小战斗,毙伤俘获日伪官兵近万名。像周迪道这样的无名英雄,在黑暗里坚守信仰。 他们用智慧与牺牲,为浙东根据地巩固立了功。1945 年,浙东根据地已扩到两万平方公里,有四百万人口。这些英雄的事迹,铸就了民族解放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