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个地主婆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持儿子抗日,儿子拿到钱后瞬间失联。几年后,地主婆意外在报纸上看到儿子的消息,原来这么多年他骗了自己。 1932年,东北沦陷炮火中,一位地主母亲变卖祖业三百亩,全力助儿子抗日。银元装箱上山,儿子接手即失踪,四年无音讯。她日日守望青岛弄堂,却在1937年报纸一瞥,揭开惊人一幕:儿子用“骗局”掩护家小,铸就铁血传奇。这母子间,究竟藏着何种隐秘牺牲?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一打响,日军铁蹄踩碎了黑土地上的庄稼和人心。通化县王家,本是当地有名的地主,家里三百亩水浇地,够几辈子吃穿不愁。可谁成想,这家命运就从那年秋天拐了个大弯。 王凤阁那时才二十三岁,读过几年私塾,平日帮着家里管租子,日子过得稳当。报纸上那些日军坦克碾村的报道,让他坐不住了。他瞒着家里人,悄悄加入了地下抗日组织。白天还穿长衫在县城晃悠,晚上就钻山沟,跟着同志们练枪支,学战术。队伍在通化、临江一带活动,专挑日军小据点下手,神出鬼没,让伪军头疼不已。日伪悬赏五千大洋要他脑袋,可他总能化整为零,溜得无影无踪。 王家母亲王毕氏,裹小脚的老太太,起初啥也不知道。直到有一天,两个抗日伤员敲开后门要药,她才摸清儿子在干啥大事。从那起,王家大院就变了样。绸缎改绷带,木料锯担架,灶台前蒸的馒头,全成了队伍的补给。伤员越来越多,家底眼看扛不住,王毕氏咬牙摊开地契,决定卖田换钱。 1932年春,她把全家叫到堂屋,桌上堆满祖传地契。管家急眼了,直说三百亩良田是王家根基,卖了就断了香火。王毕氏不松口,田地留着给日军糟蹋,还不如换成子弹枪炮。牙人一趟趟来,银元叮当响,装了七箱。她亲自押车送上山,过日军关卡时,用猪肠子熏退兵丁,才把货顺利运到。队伍拿了这些钱,添了冬衣弹药,打得更猛了。一次夜袭运输队,还在雪地留字条,借日军棉衣二百件,说来日战场还。 可王凤阁接过最后两箱银元,就再没露面。他把钱藏进咸菜缸,推给母亲时,叮嘱省着用子弹,打鬼子别省力气。那是母子最后一面。王毕氏全家迁青岛避难,租了条窄弄堂小屋。从此,她天天等邮差,盼儿子消息。街头一传长白山抓抗日分子,她急三天没睡,待弄清抓错人了,才松口气,说儿子机灵,罗圈腿日军逮不着。 四年过去,青岛日子清苦,王毕氏守着空屋,靠积蓄过活。抗日队伍的消息偶尔传来,她总留意报纸,猜儿子在山里多亏了那些银元。可真相来得太突然。1937年冬,她买了份《青岛晨报》,摊开一看,照片上三十岁的王凤阁倒在雪地,身边是媳妇和四岁孙子,棉袄结满冰碴。 原来,这些年王凤阁瞒着家里,在山里娶妻生子,继续领队打游击。他没失联,是怕连累家人,才不露信。1936年底,东边道伪军围剿老虎顶子,叛徒出卖行踪,队伍被堵三天三夜。弹尽粮绝那晚,一家三口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报纸报道,王凤阁高喊口号,护着妻儿到最后一刻。 王毕氏看到这消息,剪下照片贴祖牌旁。第二天,她买红布挂灯笼,里头塞满抗日传单,分发街头。邻居小伙起初纳闷,后来接过传单,才懂老太太的心思。这事传开,王凤阁成了东北抗战一桩佳话。他的队伍火种没灭,反倒越烧越大,百姓们传颂那三百亩地换来的枪声。 回想这事,王毕氏的决定接地气得紧。地主家本该保田护产,她却明白大义灭亲,家国比家产重。儿子那“骗局”,不是真骗,是护家一层皮。乱世里,这样的母亲儿子,多得是。他们用血肉筑墙,挡住侵略者南下。东北抗联那几年,多少像王凤阁这样的骨干,靠群众银元和情报,拖住日军几十万兵力。九一八后,东北沦陷面积大,队伍分散,可就是这些小家子事,串起大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