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军区汽车兵张良善,新婚10天接到通知归队。10个月后,他却跪在妻儿坟前放声痛哭。 高原上那条新藏线,总有军车在风雪中前行,运着边防官兵的命根子。谁能想到,一个刚娶媳妇的汽车兵,蜜月还没过,就被任务拽回雪山。十个月后,他面对的却是空荡荡的家和两座新坟。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问一句:国家需要时,军人怎么选? 1965年,张良善出生在黄土高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那时候,村里人还常聊起新中国成立的那些年,解放军是怎么打鬼子、站稳脚跟的。张良善从小听着这些故事长大,心里头就种下了为国出力的念头。高中一毕业,1984年夏天,他应征入伍,成了部队里一名基层战士。军营生活苦是苦,可他咬牙扛着,从站军姿到操场跑圈,一点不含糊。 两年下来,张良善的表现让领导看在眼里。1986年,他调到西藏阿里军区,当上汽车兵。阿里那地方,海拔高得吓人,新藏公路一千多公里长,弯道多、地质松,暴风雪、泥石流说来就来。汽车兵的活儿,就是把油粮弹药送到最远的哨所去。没有这些东西,前线官兵就没法守好边关。张良善干这行,当仁不让。他总能在别人绕道的天气里上路,车开得稳当,准时把货送到。战友们说,他就是那条线上不可或缺的“红细胞”,缺了他,边防的血脉就堵了。 别看运输听着简单,风险大着呢。1987年春,一次任务中,队友的车坏在半道上,张良善二话不说,用备用件帮着修好。没想到自己车也出故障,他让副手去取工具,自己守着车厢。结果泥石流下来,把他困了整整十五天。干粮吃光了,人饿得不成样子。救援队挖开泥土找到他时,他已经瘦得不成人形。可这事儿没把他吓倒,反倒让他更明白,运输任务关乎国家安危,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凭着这份担当,张良善在岗位上没几年,就立下大功。两年里,两次二等功、六次三等功,连续两年拿“昆仑卫士”称号。军区表彰会上,他胸前勋章闪闪,战友们围着敬酒,说这小伙子是高原上的顶梁柱。边疆稳定,全靠这些无名英雄日夜奔波。张良善自己没多想,就觉得穿上军装,就得对得起党的培养,对得起祖国的信任。 日子一天天过,1992年,张良善难得探亲回家。亲戚介绍了个姑娘叫何桂丽,两人聊得来,很快就结了婚。婚礼简单,村里人帮着张罗,热热闹闹的。可好景不长,结婚才十天,部队电报一来,紧急归队。他没法子,只好收拾行李走人。何桂丽支持他,说军人就得听党的召唤,国家的事儿大过天。 张良善一走,日子就拉长了。几个月后,何桂丽来信,说怀孕了。张良善在营地读信,乐得合不拢嘴,赶紧回信,让她去部队医院检查。孕期过得慢,何桂丽腹部一天天大起来,信里还说胎动有力。张良善叮嘱她多注意身体,部队这边任务重,他抽空就寄些营养品回去。谁知孕晚期,何桂丽突然肚子疼,邻居赶紧送她进县医院。消息传到阿里,张良善请假下山,赶到医院时,她脸色苍白,抓着他的手说孩子快生了。 张良善守在病房外,部队电话又追来:大雪要封山,油罐车必须马上运物资去哨所,耽误了就出大事。这任务非他不可,张良善没法推,只能交代几句,说办完就回。车队刚走没多久,医院来电:难产,问保大人还是孩子。张良善在路边停下车,声音发抖,说保大人。挂了电话,他继续往前赶,可等他折返回来,一切都晚了。何桂丽因大出血,没保住大人孩子。张良善到医院时,太平间里躺着的,是妻子和未出世孩子的遗体。 这打击太大了。张良善办完丧事,在山坡上亲手给妻儿立了墓碑。碑上刻着妻名和那句“爱妻以后不相见,山路水路皆难全”。下葬那天,他跪在坟前,哭声传出老远。摄影师远远拍下这张照片,后来得了新闻摄影奖金奖。画面里,他军装笔挺,勋章满胸,跪地闭眼,嘴唇紧咬。那一刻,全国多少人看了落泪,说这才是军人的真性情,国家需要时,个人牺牲算什么。 后来,张良善一步步升上来,当上阿里军分区副政委,仍旧驻守高原。他的女儿长大,也穿上军装,父女俩一起站岗。边疆这些年变了样,路修得宽了,哨所条件好了,可守边的担子没轻。张良善的故事传开,激励着新一代战士。想想看,新中国能有今天,全靠这些忠诚卫士用血汗换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