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说,要不是尼克松“释放”中国,在外交上破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现在也就不会有这么大的麻烦,就不会有一个这么强大的对手。 小孩摔了跤,怪地板太滑,特朗普连基本的历史脉络都没拎清楚,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行从不是什么“释放”的善举,而是美国当时走投无路的必然选择。 那会儿美国正被越南战争拖得精疲力尽:军费砸进去2500多亿美元,近6万士兵埋骨异乡,国内反战游行从街头蔓延到国会山,经济早已扛不住重压。 更棘手的是苏联的扩张,到1975年,苏联战略导弹多达2402枚,比美国多出40%,常规军力更是压得美国节节后退。 两头受困的局面下,美国急需一个能牵制苏联的力量;而彼时的中国,同样面临中苏边境对峙、被西方封锁的困境,也需要打开对外关系争取发展空间。 双方这是各取所需的战略默契,就像两个陷在泥里的人互相拉一把,根本不存在谁对谁的“恩赐”。 尼克松晚年自己都坦言,那趟访华本是为了美国在冷战中找平衡,只是没料到中国后来的发展速度,这话倒比特朗普的“释放论”实在多了。 但特朗普偏偏忽略了一个关键:中国从不是被动等待“开门”的一方。 1978年选择改革开放,是中国自己踩出的路;从搭建完整工业体系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每一步都没靠“施舍”。 就说能源和基建领域,如今中国已建成42条特高压输电线路,每条的输电能力都超过美国任何一条电力主干线,这些线路从西北的风电光伏基地,一路延伸到东南的工业重镇,撑起了3万多英里高铁、近一半新能源汽车的电力需求。 当前,中国风能太阳能发电占比已达25%,这个目标原本计划2030年实现,结果提前六年就落地。 这些成就从不是谁“给的机会”,而是无数工程师蹲守工地、工人扎根车间,一砖一瓦拼出来的,就像美国农民种大豆要靠耕地施肥,中国发展靠的也是自己铺路架桥。 特朗普总爱拿中国加入WTO说事,仿佛那是美国给的“免费午餐”,可事实恰好相反:中国为融入全球市场,不仅降低了近千种商品关税,还规范了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 而美国制造业所谓的“空心化”,根本不是中国造成的。 以美国汽车行业为例,过去三十年,工厂机器人使用率翻了5倍,一条汽车生产线原本需要200个工人,现在靠20台机器就能完成,机器手臂取代人工,这才是岗位减少的核心原因。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早有统计:80%以上的美国制造业岗位流失,都和技术革新有关,跟中国没多大关系。 然而特朗普自己掀起的贸易战,反倒把美国不少行业拖进了泥潭。 伊利诺伊州豆农瑞恩・弗里德斯算过一笔账:每英亩大豆要亏64美元,2025年前八个月,美国对华大豆出口仅593万吨,比上年同期少了近2100万吨,出口额直接跌了51%。 威斯康星州有家百年啤酒厂更倒霉,因为铝罐、大麦价格受关税影响飙涨40%,最后只能宣布关门。 这些损失哪是“中国的错”能解释的?毕竟关税是美国自己加的,中国不过是转去巴西、俄罗斯买大豆而已,就像商店涨价,顾客自然会去别家买,再正常不过。 可这场贸易战的成本,最后全落到了美国消费者头上。 2025财年美国关税收入约2150亿美元,看着数字不少,实则都是老百姓买单:家电价格涨了12%,服装贵了8%,普通家庭一年要多花1200多美元。 政府倒是拿关税收入给农民发补助,金额超过100亿美元,可这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农机制造商CNH公司上半年销售额降了20%,葡萄酒出口跌了30%,蒸馏烈酒对加拿大出口更是暴跌85%,这些行业可没拿到补助。 打“中国牌”在美国政坛本就是老套路:不用花力气解决制造业空心化、通胀这些实际问题,只要把麻烦都推给中国,就能哄住不少选民。 毕竟对有些人来说,相信“是中国让我们不行了”,比承认“我们自己政策出了问题”容易多了。 但年轻一代美国人不买账,他们更关心学贷啥时候还完、房价能不能降,对这种甩锅话术没兴趣。 这就很清楚了:特朗普不是在讲历史,是在讲“选票”,把五十年前的战略合作当成攻击对手、拉拢选民的工具,也算把“历史工具化”玩明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