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上将再次严厉发问:“究竟用什么方法才能击败中国?”哈佛大学教授查普曼,直言不讳

寒江孤影呢 2025-11-05 20:50:19

美上将再次严厉发问:“究竟用什么方法才能击败中国?”哈佛大学教授查普曼,直言不讳地说:“美国永远也无法打败中国!中国之所以不可战胜,是因为中国人有一种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民族特征,这一特质使他们坚韧不拔,一直屹立不倒!” 就在这之前,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丽莎·弗兰凯蒂刚在9月18日签署了《2024年美国作战海军导航计划》,也就是所谓的“项目33”。 文件罕见地直接点名中国是“步步紧逼的挑战”,并提出2027年前要完成七大转型目标,试图以超常规节奏,重塑美军的太平洋战力。 但这份计划一经推出,外界反而更清楚地看到了美国的焦虑和底气不足。 弗兰凯蒂在文件中承认,美军舰艇和潜艇的维护体系长期拖延,战备率低于60%,而中国造船工业已经“进入战时状态”。 她多次在内部会议中强调:“从现在起到2027年1月1日,我们只有835天。”这串数字,简直像是倒计时炸弹,悬在美军高层的头上。 可真正让五角大楼陷入沉思的,不只是硬件差距,而是精神世界的彻底落败。 一段来自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的讲座视频,在2025年春天爆红社交网络。 他在2019年面对近千名哈佛学生的那番话,如今听来更像是一记直击灵魂的警钟。 他说:“美国永远无法打败中国,因为中国人的精神,根本不是西方战争逻辑能理解的。” 这位研究中国神话逾二十年的教授,给出了一个令所有战略研究员都措手不及的解释:中国的文化根基,不是“神的旨意”,而是“人的抗争”。 查普曼举了几个典型神话作为例子:钻木取火,是靠双手搏来的火种; 大禹治水,是迎难而上的治理,不是逃避;愚公移山,不是妥协,而是代代相传的坚持。 这些故事里没有救世主,只有不断抗争的人。 而在西方神话里,胜利属于神选之人,失败是命运安排。西方人崇尚的是对命运的屈从,中国人骨子里却写着四个字:“永不服输。” 这种精神差异,正是美军在所有兵棋推演中无法模拟的变量。 从乌克兰战争中尝到“代理人战争”甜头的美国,试图复制这套模型到亚太地区。 无人艇、人工智能、弹道反舰导弹……这些冷冰冰的战术条目被一项项列入“项目33”。 但就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连美国的盟友都开始质疑,这场“科技军备竞赛”到底是在保护和平,还是逼人选边站。 美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对话会上强硬表态,要求亚太盟友提升军费,“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可台下的代表却面无表情,场面一度陷入沉默。 这不是不理解美方意图,而是越来越多国家看清了,美国的焦虑正把世界推向一个不可控的深渊。 2025年2月,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一份报告直言不讳: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正加剧全球不确定性,而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反而获得了更多国家的积极响应。 这是双轨世界的真实写照:一个靠征服维持秩序,一个靠合作赢得信任。 查普曼的讲座中还提到,西方曾试图用宗教、资本、技术去解释中国,但最终都失败了。 他引用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的话说:“中国的文明,是一种不依赖奇迹的奇迹。” 在他看来,中国不怕失败,因为失败从不是终点;中国也不怕孤立,因为孤立可以自强。 这种精神,已成为一种结构性优势。 2025年9月,《纽约时报》的一篇深度调查报告披露,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仅太阳能装机量就超过美国历史总和。 与此同时,中国军工系统的造船能力,已经是美国的200倍以上。 再看美国,弗兰凯蒂承认海军的预算增长未达预计目标,工业基础薄弱,每一艘战舰都贵得离谱,建造周期漫长。 而中国每年下水的新型驱逐舰数量,已经让五角大楼的模型系统“疲于应对”。 更尴尬的是,即便技术领先,美国也无法理解中国人打仗的方式。 中国战争观念根植于“全民抗争”的历史记忆。 从抗战到抗美援朝,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技术突围,中国人早就把“可以输,但不能屈服”写进了文化血脉。 面对外来威胁,中国人表现出的不是恐慌,而是沉稳和团结。 正因如此,查普曼才会在讲座中反复强调:中国的不可战胜,不是武器,而是文化;不是政体,而是人民;不是表面的钢铁,而是内在的抗争精神。 这一点,美国军方再怎么加码预算、再怎么扩军造舰,都没有办法突破。 如今的中美博弈,不再是冷战式的技术对峙,而是一场深层次的文明较量。 美国依然试图用旧的地缘模型去框定一个已经变了的世界,而中国却在用“不对抗、不结盟”的方式,逐步构建起一个更平衡的国际格局。 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多极化、数字化、绿色化全面加速的时代。 中国并不急于输出意识形态,而是选择在供应链、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等“硬实力”背后,悄悄植入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我们不是要超越谁,我们只是想走好自己的路。

0 阅读:83
寒江孤影呢

寒江孤影呢

自我否认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