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硕在北京通州发表演讲时称:欧洲非但没有向中国致谢,反而对中国大加指责,这无异

寒江孤影呢 2025-11-05 19:49:39

马凯硕在北京通州发表演讲时称:欧洲非但没有向中国致谢,反而对中国大加指责,这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实际上是在损害自己的利益,显示出欧洲人在某些方面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 今年7月,欧盟突然决定将中国医疗器械供应商排除在公共采购合同之外,声称要“保护欧洲市场”。 听上去冠冕堂皇,实际上荒谬至极。你说中国在这个领域搞倾销也好,搞垄断也罢,可数据摆在那里:中国对欧医疗器械长期处于贸易逆差。 也就是说,卖得比买得少。这还搞什么排除?是怕中国企业赔钱赔得不够快吗? 欧洲这波操作,像极了一个饭量不大却非要抢别人饭碗的人。结果呢?代价全由自己买单。 业内早就提醒过,这种政策只会推高医疗成本,最终受伤的还是欧洲老百姓。 搞不好,连本国企业都要跟着遭殃。马凯硕说得没错,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诡异的是,欧洲居然还觉得自己占了道义高地。他们对中国指责不断,口气一个比一个大,仿佛中国欠了他们什么似的。 可现实是,受益最多的恰恰是他们。 中国市场撑起了欧洲的制造业,中国资本挽救了欧洲的基础设施,中国的稳定供应链让欧洲企业渡过了疫情和能源危机的寒冬。 结果呢?换来的不是一句“谢谢”,而是一连串制裁、排斥和冷暴力。这种做法,别说合作了,连起码的逻辑都不讲了。 说到底,欧洲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一步,根源只有一个:战略自主性早就丢了。 2025年,特朗普再次掌权,欧洲本以为能摆脱拜登时期的“价值绑架”,结果发现更惨。 特朗普像挥舞大棒的班主任,对欧盟不是加税就是施压,逼着他们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欧洲嘴上喊着“多边主义”,实际行动却是一边倒向美国。 法国议会都忍不住发报告批评,说欧盟“过于依赖美国”。可问题是,看得清是一回事,敢不敢反抗又是另一回事。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荒唐场面:欧洲政客嘴上说要“去风险”,背地里却和美国一起对中国围追堵截;公开场合摆出一副强硬姿态,私下却还在悄悄做生意。 奔驰、空客高管照样飞来飞去,生怕中国市场被别人抢了先。你问他们这算什么立场?他们也答不上来。 只能说,对华政策上“说硬话,办软事”的欧洲,是世界外交舞台上最滑稽的演员之一。 更让人无语的是,欧洲似乎还对中国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理优越感。他们总以为,只要他们发话,中国就得乖乖听话。 可当中国不再照剧本演出,欧洲便开始翻脸,搞调查、加关税、发声明,仿佛中国的崛起是对他们的“背叛”。电动车就是个典型例子。 中国车企靠技术和效率打进市场,欧洲不是想着怎么提高竞争力,而是直接启动反补贴调查。这不是市场行为,这是政策撒泼。 这种僵化的思维方式背后,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 他们不愿承认中国已经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世界工厂”,也不愿接受自己早就失去了话语权。 于是只能不断用“规则”“公平”“安全”这些话术掩盖自己的不安。可惜,时代不会等他们慢慢适应。 中国不再是那个唯命是从的角色,而欧洲,还在拿旧地图找新世界。 马凯硕的发言,并不是对中国的无脑吹捧。他也没说欧洲要对中国“俯首称臣”。 他说得很清楚:合作不是依赖,而是找到共同的利益点,在平等基础上共事。 但现实是,这种“合作共赢”的理想,至今仍只是理想。 2021年被冻结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至今没有解冻,成了中欧互信的一道伤疤。 政治上的误解和恐惧,让这份本该带来双赢的协议,变成了尴尬的历史。 即便如此,合作的火苗并未完全熄灭。2025年上半年,欧盟对华投资仍有增长,这说明企业界至少还知道哪边有生意可做。 可政治层面,这种“政冷经热”的局面迟迟看不到逆转的希望。 欧洲政客对中国的态度,就像是一个一边讨厌你,一边又离不开你的人,嘴硬心软,嘴上说着“去风险”,身体却很诚实。 马凯硕的批评,不只是对欧洲政策的警告,更是对欧洲理性的呼唤。他说欧洲缺乏基本判断力,其实已经算客气了。 因为一个连自己最大经济伙伴都要打压的联盟,一个在全球博弈中甘当“美国打手”的大陆。 一个在战略上反复横跳、毫无定力的政体,根本不配谈“自主”,更别提领导世界了。 世界早就变了。中国不再是那个需要讨好西方的角色,欧洲也不是那个能高高在上的裁判。 问题是,欧洲愿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如果还继续用过时的冷战思维解读中国、对抗中国,不仅不会赢,反而会输得很惨。 现在的问题不是中国会不会合作,而是欧洲还能不能合作得起。如果连合作的勇气都没有,那欧洲的未来,恐怕只剩被边缘化一条路。 马凯硕点到为止,没有再说下去。可这话听懂的人,心里该明白:中国不会等你,世界也不会等你。

0 阅读:85

猜你喜欢

寒江孤影呢

寒江孤影呢

自我否认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