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博弈下的光刻机禁令:荷兰“硬刚”背后的困局与反噬
外界普遍认为中国的稀土管制能对荷兰形成牵制,未曾想荷兰竟反戈一击,将中低端DUV光刻机纳入禁运范畴,甚至连已售老设备的维修都加以限制。这番看似强硬的操作,实则更像是在竞争压力下慌不择路的孤注一掷。
荷兰禁令刚一落地,全球最大DUV设备供应商ASML便率先遭遇冲击。2025年10月31日新规生效当天,其股价单日暴跌8.2%,市值大幅缩水,阿姆斯特丹股市哀声一片。明眼人不难看出,ASML此次赌输了最关键的市场——中国。
中国作为ASML的核心“金主”,地位举足轻重。中国市场贡献了其35%的全球销量,2024年对华营收占比更是高达28%,其中DUV设备销售额占比接近90%。如今贸然实施禁运,无异于ASML亲手斩断自家的摇钱树,据估算,2025年其营收将锐减12%,这绝非小数目。
此次禁令的严苛程度超乎预期,甚至波及“售后”环节。不仅NXT:1970i、1980i等主力机型被禁止销售,已售设备的维护、零件更换也被纳入限制范围,直接将中国工厂的在用设备推向“技术孤岛”的困境。这种做法与其说是打压竞争对手,不如说是自毁品牌信誉。
荷兰敢于如此强硬,背后离不开美国的身影。ASML约55%的零部件依赖美国供应,且美资持有其30%的股份,早已被绑定在美国的技术战车上。据路透社披露,早在2025年6月,美国就施压荷兰,要求撤换中资企业的中国籍CEO,所谓的“自主决定”不过是假象。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荷兰在试图遏制中国的同时,自身的命脉却掌握在中国手中。ASML每台光刻机需使用超过10公斤稀土磁体,占电机成本的三成以上,镜头抛光更是依赖中国的高纯度铈基材料。而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一旦中国断供,ASML将面临停产风险。
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任人摆布的角色。2025年10月初,中国刚升级稀土出口管制,涉及芯片设备的稀土技术与产品均需严格审批。这一精准反制直接击中ASML要害,导致其EUV光刻机交付出现延迟,谁更焦虑一目了然。
荷兰禁运的14纳米DUV光刻机,正是汽车、家电、物联网等领域芯片生产的核心设备,而中国占据全球中低端芯片需求的70%。荷兰以为此举能扼住中国制造业的命脉,却忽视了市场规律并非由政客意志决定。
国产替代的加速推进,正有力回击荷兰的禁令。上海微电子研发的28纳米光刻机良率已达90%,成本仅为ASML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2025年计划交付10台以上。加之光刻胶、离子注入机等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28纳米芯片全产业链成型已近在眼前。
就连ASML自身的行动也在“拆台”。其新推出的NX2000系列光刻机,客户只需花费800万美元进行适配,即可实现7纳米芯片生产,这一操作变相绕开了禁令限制。企业用实际行动表明,没人愿意放弃中国这一巨大市场,这比任何辩解都更有说服力。
瑞银此前就发出预警,全球稀土需求持续增长,但海外产能难以跟上。中国收紧稀土出口后,2026年起全球重稀土缺口可能达到15%-20%。荷兰追随美国的步伐,最终只会让本国企业为这一决策买单。
即便面临老设备维修受限的困境,中国企业也未坐以待毙。中芯国际早已加大与国产设备商的合作力度,工程师团队对照设备图纸攻坚克难,不少关键零件已实现国产化替代,维修难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科技领域的竞争,核心并非比拼谁的禁令更严苛,而是看谁的产业链更稳固。中国用数十年时间构建起完整的稀土全产业链,即便美国联合多国投入1.2万亿美元,也难以复制,更不用说荷兰这样的技术中间商。
荷兰政府误将禁运视为制胜法宝,实则是将ASML推上“火坑”。一边是35%的核心市场流失,一边是中国企业加速实现技术替代,ASML CEO在财报会议上难掩焦虑。荷兰此次的孤注一掷,说到底,更像是一条自断生路的险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