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美国人坐飞机不远万里来亚洲了,为什么不直接在中国会谈,而是选择了马来西亚。

雨中山果落 2025-11-02 21:39:45

有人问美国人坐飞机不远万里来亚洲了,为什么不直接在中国会谈,而是选择了马来西亚。答案其实很简单,美国人傲慢啊,如果直接来中国境内谈判,在他们看来,就是妥协了,屈服了。 2025年1月28日,参议院68比29票确认斯科特·贝森特当第79任财政部长。就职后他马上处理预算问题,推动对华贸易调整。 9月,他出访英国和西班牙,谈国际金融合作。作为部长,他管着美国经济大盘,处理关税和贸易战那些事。他的职业路子跨了40年,从分析师到部长,靠的就是对全球市场的洞察。 贝森特的投资风格偏宏观,爱预测市场波动,比如欧洲债务危机时就赚翻了。他在索罗斯那会,管理团队调整持仓,圈点数据下指令。 创办键方后,公司规模扩大,他审阅报告,指导操作。政治上,他提供经济建议给竞选团队。成为部长后,他在10月出访马来西亚、日本和韩国,推动区域经济框架。 他强调贸易平衡和供应链安全,这些在对华政策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美国人飞那么远到亚洲,却挑马来西亚开会,不去中国,这事是傲慢作祟。在他们眼里,直接去中国谈判等于低头,丢了主导权。 2025年10月的中美磋商,马来西亚轮值东盟主席,带中立光环,给谈判加了缓冲。美方团队由贝森特带队,从华盛顿飞15小时以上,绕道太平洋落地。 这选择帮他们避开国内鹰派指责,要是直飞北京,国会里肯定炸锅,说是示弱。 国内强硬派盯着对华互动,舆论压力大,美方怕被贴上妥协标签。选第三国,既能谈事,又保住颜面。这心态在以往中美互动中常见。 比方2025年5月在瑞士日内瓦谈,美方刚把关税抬到125%,中方反制,但缓和需求强,美方还是不来中国,最后同意部分关税暂停。 7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经贸对话,也避开两国本土。贝森特在那次会后公开警告中国,掩盖缓和意图,避免落话柄。 吉隆坡还有实用考量,这里是半导体封测重镇,全球份额13%到20%,日月光等巨头有工厂,正卡在中供应链摩擦脖子上。 马来西亚是RCEP的成员,跟中国一带一路合作紧。谈判扣着半导体、经贸议题,美方借东盟影响力发信号。但就算议题务实,他们也不移到中国,本质放不下傲慢。 区域观察者看得很清,吉隆坡离中国近,中方资源调配方便,美方算到这点,却更在意国内政治形象,比效率更怕被说成屈服。 谈判两天,美方坚持立场,讨论大豆采购转向阿根廷的事,中国买阿根廷大豆避美关税影响。贝森特作为部长,强调贸易平衡,避免进一步升级。 选择第三国,还因为国际峰会日程,经济日历约束,国内政治考虑。结果是初步共识,防贸易战升级,但大问题还悬着。这反映美国不愿让步心态,宁愿多飞也不丢面子。 吉隆坡磋商后,双方达成贸易框架协议,暂停100%关税升级,涉及稀土、关税暂缓和供应链。美方预期中国不加稀土出口管制,美国不进一步抬关税。 贝森特回华盛顿,继续管财政事,指示团队跟进执行。10月他继续出访日本和韩国,谈经济框架,推动区域合作。 中美互动进新阶段,竞争中对话,处理经贸分歧,探合作空间。贝森特作为部长,出席国际论坛,阐述美国立场。 中美框架协议只是第一步,落实是真考验。贸易战暂停,但根源分歧在科技、供应链上没解。未来博弈继续,两国需在竞争中找平衡。

0 阅读:182

猜你喜欢

雨中山果落

雨中山果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