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今天(10月30日)报道:“德国总理默茨:‘不能让美中两国单独决定科技的未来’。默茨强调,德国和欧洲必须‘实现技术主权,不能让美国和中国单独决定科技的未来’。” 近年来,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发生剧变。美国凭借硅谷的生态优势,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构建技术壁垒;中国则通过“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在5G通信、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中美企业占据超60%份额,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中美合计占比超75%。这种“两极格局”让欧洲陷入尴尬:德国汽车工业依赖中国稀土材料,法国航空业使用美国芯片,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的极紫外光刻机(EUV)出口受制于美国技术管制。 更令欧洲不安的是,技术标准正在成为地缘政治武器。2025年9月,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将14家欧洲企业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获取高端芯片;中国则通过《数据安全法》对跨境数据流动设限,直接影响德企在华业务。 这种背景下,默茨在8月土伦法德部长理事会上直言:“当美中在数字货币、6G网络等领域制定规则时,欧洲连‘观察员’席位都难保证。” 2025年10月21日,默茨访问德国科技重镇巴登-符腾堡州,宣布与州政府共建“创新伙伴关系”。这一举措直指欧洲技术短板——该州研发投入占GDP5.74%,远超欧盟2.3%的平均水平。 默茨点名五大领域:医疗数据(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牵头)、人工智能(图宾根大学“网络峡谷”项目)、半导体(英特尔德国工厂扩建)、量子计算(慕尼黑量子谷)和绿色能源(西门子能源氢能技术)。通过联邦与州政府联合注资,德国计划在2030年前将这五大领域的技术自主率从35%提升至60%。 为支撑技术投资,默茨政府在财政政策上做出重大调整。尽管德国《基本法》规定联邦债务不得超过GDP的0.35%,但新政府通过“特别目的基金”绕开限制——设立5000亿欧元基建基金和1000亿欧元气候转型基金,其中30%直接投向芯片工厂、6G试验网等硬科技项目。 这种“变相举债”引发争议,但默茨在联邦议会辩论中强硬回应:“当竞争对手每年投入万亿欧元研发时,遵守‘债务刹车’等于自杀。” 默茨将法德合作视为技术主权的“压舱石”。2025年8月29日,他与马克龙在土伦启动高级别战略对话,宣布在核威慑、数字主权、航天领域开展联合项目。 例如,双方计划在2026年前共建欧洲量子通信网络,2027年发射首颗法德联合研制的地球观测卫星。更引人注目的是,德国同意将部分战斗机订单交给法国达索公司,以换取法国在欧盟人工智能监管法案上的支持。 默茨的雄心遭遇现实掣肘。欧盟内部对技术路线存在分歧:东欧国家希望优先发展低成本制造业,北欧国家主张聚焦绿色技术,而德法则力推数字主权。 2025年10月,欧盟拟定的《芯片法案》因各国补贴标准不一陷入僵局。此外,美国正通过《美欧科技合作协议》施压欧洲站队——该协议要求欧盟在5G标准制定中排除中国设备,否则将收紧对欧技术出口。 默茨的应对策略充满妥协艺术。他一方面在10月16日提议“借用”俄罗斯被冻结资产向乌克兰提供1400亿欧元贷款,以换取美国在科技合作上的让步。 另一方面在10月9日欧盟峰会上,默茨公开反对“2035年禁售燃油车”法案,称“技术转型应由市场决定,而非政治指令”。这种平衡术能否奏效,仍待观察。 默茨的“技术主权”宣言,本质上是欧洲在全球化退潮中的生存策略。当美国将科技作为遏制中国的工具,当中国通过技术输出扩大影响力,欧洲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既不完全依附美国,也不彻底倒向中国,而是试图建立“第三套技术标准”。这种策略的风险在于,欧洲可能因力量分散而错失窗口期。 大家或许会问,德国能否真的摆脱“技术附庸”地位?法德合作能否弥合欧盟内部裂痕?当默茨说出“不能让美中决定科技未来”时,他或许已意识到,这场竞赛的胜负手,不仅在于实验室里的专利数量,更在于能否凝聚27个成员国的共识。这场科技主权之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那么,你认为欧洲能否在科技领域实现真正的自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