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首相德韦弗在欧盟峰会上说,“即使在二战期间也未没收冻结任何国家资产,如果我们拿走‘普京的钱’,他也一定会拿走我们的。”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多国冻结了俄罗斯央行及高官的海外资产,但始终未敢越过“没收”这条红线。 直到2025年10月,乌克兰战后重建资金缺口突破5000亿美元,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抛出激进方案:以被冻结资产为担保,向基辅发放贷款,利息由俄罗斯承担,本金则“暂时保管”。 比利时成了这场博弈的关键节点。作为欧洲清算银行的所在地,该国实际控制着俄央行在欧资产中的1516.8亿美元,远超德法等大国。 但德韦弗的团队算过一笔账:若俄罗斯展开对等反制,比利时境内价值400亿欧元的欧洲企业资产、能源合同甚至银行跨境支付系统都可能被冻结。更棘手的是,比利时与俄罗斯1989年签署的双边投资条约,为俄方提供了国际诉讼的法律依据。 “这不是简单的钱的问题。”布鲁塞尔智库“欧洲政策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法比安·祖莱格指出,“一旦欧盟打破‘不没收主权资产’的国际惯例,全球外资会重新评估欧洲金融体系的可靠性。” 他举例称,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俄罗斯仅冻结芬兰企业4000万欧元资产,就导致北欧跨国投资收缩12%。若此次欧盟触碰2000亿欧元规模的资产,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峰会上直言:“今天我们可以拿俄罗斯的钱,明天其他国家就能拿我们的。”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则担心,此举会动摇欧元区金融稳定——欧洲清算银行一旦因法律纠纷被制裁,可能引发跨境支付系统瘫痪。就连支持援乌的卢森堡首相弗里登也承认:“必须先理清法律责任,不能让单个国家背锅。” 德韦弗提出的解决方案颇具现实主义色彩:要求欧盟27国签署“风险共担协议”,明确若俄罗斯反制,各国需按冻结资产比例分担损失;同时允许成员国自主决定是否动用本国境内资产,而非强制统一行动。 这一提议立即引发连锁反应:法国因债务问题犹豫不决,德国担忧影响与俄能源企业的现有合作,东欧国家则要求先获得安全保障。 峰会闭幕后,欧盟委员会被迫重写提案。原定10月通过的“赔偿贷款”计划推迟至12月,而更宏大的“防务备战路线图2030”也因资金争议搁浅。 该路线图规划至2027年建立全欧军事机动网络,2030年形成统一防务市场,但法国等国明确表示:“没有额外预算,这些目标就是纸上谈兵。” 这场争论暴露出欧盟的深层困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施压俄罗斯,又害怕破坏国际金融秩序;既想展现防务自主的决心,又离不开北约的安全保护伞。 正如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简军波所言:“欧盟现在像是在走钢丝,一边是政治正确的压力,一边是现实利益的制约,任何一步都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当峰会最后一份公报用“呼吁成员国落实”替代“通过路线图”时,外界已读懂其中的妥协意味。德韦弗的警告或许刺耳,却道出了一个真相:在国际政治的棋盘上,破坏规则的代价,最终总要由所有玩家共同承担。 这场关于“普京的钱”的争论,你会支持欧盟冒险没收资产,还是认为应坚守国际金融底线?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