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9日晚发表杨丹旭的评论:“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似乎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底线共识:来自美国的外部压力,不再是短期变量,而是中国长期发展方程式中的一个恒定参数。这样的认知下,中国会更积极地做大国内经济,拓展美国以外的市场,更坚定地推进科技自主可控。” 从2018年开始的中美经贸摩擦,到近几年在高科技、产业链、地缘政治等多领域的摩擦升级,中国早已不再将美国的施压视为短期战术,而是将其纳入了战略全局考量。 这不是退让的姿态,而是认清现实后的主动布局,是在不确定世界中寻找确定性的智慧。 在过去几年,中国的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正在悄然完成一次深层次的转换。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国家层面不断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其实都绕不开那一条被默认为“长期变量”的因素——美国的持续施压。 这种“变量恒定化”的认知,反而催生了中国政策的更大稳定性和灵活性。 比如,在经济层面,面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中国更加注重内需市场的培育。无论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还是推动农村消费升级,政策的核心逻辑就是要让国内市场成为足够强大的“压舱石”。 这不是孤立主义,而是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为全球经济贡献更可靠的增长引擎。中国知道,越是外部环境复杂,越要有能力自己站稳。 与此同时,对外开放的脚步并未停歇,反而在某些领域更加积极主动。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到中亚、中东、非洲市场的深度合作,再到与东盟国家之间不断扩大的双边贸易,中国对“非美市场”的重视已非权宜之计,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重心转移。 这种市场格局的调整,是出于风险规避,更是对全球产业链重构趋势的顺势而为。 而在科技领域,“自主可控”已成为一种共识,也是一种现实需求。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虽严峻,但也让整个国家的创新体系如临深渊而不失奋进。 在这个过程中,政策支撑、资本投入、人才引育、科研机制改革,几乎是齐头并进。中国并不奢望一蹴而就,但也不再等待技术引进的“天降甘霖”,而是选择用长期主义去构筑属于自己的科技根基。 这一系列转变,并非出于情绪化的对抗思维,而是对世界局势变化的清醒认知。与其说是“被迫转舵”,不如说是“大船换航向”。 在一个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世界中,唯有将不变的外部压力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常量,才能减少被动,增强韧性。 当然,这种共识的形成,背后是长期的战略磨合和实战积淀。中美关系的起伏,科技封锁的节奏,全球格局的重构,都在不断提醒中国,不要把未来寄托于某个国家的善意或气候的转暖,而要将发展立足于自身的可控性和可持续性。 可以说,当中国将美国的压力视作一个“恒定参数”时,真正的转变才刚刚开始。它不代表焦虑,而代表准备;不意味着对抗,而意味着不再幻想。 在这种新逻辑之下,中国的发展目标也变得更具现实感和战略性。不再追求某种速度的奇迹,而是追求某种结构性的安全;不再依赖单一市场的增量,而是探索全方位的合作纵深。 从这个角度看,杨丹旭的这篇文章,其实点出了当下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全新理解逻辑,也昭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内生动力。 不是封闭,而是重构;不是对抗,而是自立;不是退缩,而是拓展。这才是真正的战略成熟,也是国家走向长期稳定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