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杀害江姐的凶手,黄茂才被判处枪毙,行刑时,黄茂才大喊冤枉,他大声的呼喊:“我不是国民党特务,我是无辜的,我帮助江姐做过很多事。” 江姐,即江竹筠,重庆人,生于1915年,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的一员。她的英勇事迹在新中国成立后广为流传,《红岩》里那位倔强不屈、宁死不屈的女共产党人原型,就是她。 1949年,国民党大势已去,重庆解放前夜,白公馆、渣滓洞等地的秘密监狱成了国民党特务疯狂屠杀革命者的血腥地狱。 江姐就是在这场屠杀中被杀害的。她的死,不只是一个人的牺牲,而是那个黑暗时代的血证。 黄茂才,这个名字曾在渣滓洞的墙壁上被钉上“叛徒”的标签。他原是国民党军统系统的一员,负责情报与看守工作。 他曾多次参与对江姐等共产党人的审讯、监禁和监视。江姐被捕后受尽酷刑,牙齿被打断,指甲被拔除,却始终没有透露任何组织情报。而执行这些酷刑任务的,正是黄茂才所在的特务班子。 1951年,黄茂才被逮捕,经过审讯与调查,最终以“背叛人民、参与屠杀革命志士”的罪名被判处死刑。 然而在行刑前的那一刻,他却高声喊出不一样的说法,称自己其实是暗中帮助江姐的人,是被冤枉的。 他说自己曾偷偷为江姐传递情报,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放水让江姐少受刑罚。这个说法在当时没有被采信,法院依据的是大量证词、监狱记录以及其他被害人的回忆材料,认定他确实参与了渣滓洞的残酷镇压。 我们不能忽视一个背景,就是当时的重庆是在战后极度混乱的时期,国共双方的地下情报战进入了最白热化的阶段。 渣滓洞、白公馆这样的监狱,不仅是囚禁之地,更是情报争夺的前线。在这种环境下,真假之间常常被迷雾遮掩,很多参与者的身份是多重的,黄茂才是否也是其中一员?他口中的“帮助江姐”,是否只是为了自保的说辞?或者真的有某种私人恩怨、心理挣扎在其中? 1951年的那场审判符合当时的法律程序,也得到了大量证据支持。新中国成立初期,审判战犯和特务是清理旧政权残余的重要步骤。 黄茂才之所以被判死刑,是因为他在渣滓洞期间的确卷入了多起酷刑致死事件,并被多名幸存者指认。他是否对江姐“网开一面”并不影响他作为特务身份的定性,也不改变他的罪责。 再来看社会层面,江姐作为烈士的象征意义,早已超越个体死亡本身。她的形象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黑暗中坚持信仰、不惧牺牲的精神。 黄茂才的“喊冤”,无论真假,都不能抹去他所参与的系统性的镇压行为。即便他真的做过一两件“良心事”,也不构成免责理由。 历史不是计算天平上谁多做了一点好事或坏事,而是看其在关键历史节点上的立场与行为。 历史的公正,并不总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都完全清晰,而是整体轮廓的真实可信。黄茂才的结局提醒我们,战争年代的黑白分明之外,还隐藏着无数灰色地带。 而这些灰色地带,不该成为洗白罪行的遮羞布,而该成为了解人性、审视制度、敬畏历史的契机。 今天重提这段往事,不是为了争论谁对谁错,而是为了记得那个年代里,什么是真正的牺牲,什么是不能被原谅的背叛。 江姐之所以成为江姐,是因为她从未动摇信仰;黄茂才之所以成为黄茂才,是因为他曾在黑暗中选择站在背后的那道门。历史不会遗忘每一个选择,也不会放过每一个真相。 素材来源:青年学党史·奋进新征程|党史人物篇:“中国的丹娘”江竹筠 四川民族学院 2024-07-03 2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