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生 中国正式宣布了 10月29日,中粮集团宣布采购18万吨美国大豆,计划在12月和明年1月装运。这是中国时隔数月后首次采购美国大豆,芝加哥大豆期货市场随即大涨,美国农民的心也随之踏实了一些。 美国农民可谓“叫苦连连”,大豆滞销已久,农田里的大豆无人问津。美国国内大豆库存已达1240万吨(USDA官方统计数据,含商业库存,若含农户自储估算超2000万吨) ,依照目前的销售速度看,远远低于美国农民的预期。价格更是“惨不忍睹”,较2020年峰值下跌近40%,近十年持续处于低位区间 。 中国此次采购美国大豆,缓解了美国农民的压力,传递了“友好”的信号。这笔交易金额多少似乎有点小,仅仅18万吨的大豆采购量,仅仅占中国月均进口量的1/5。有人可能会问,既然采购量这么小,何必此时此刻还要从美国购买大豆? 这18万吨大豆不过是一个开始,后续不排除根据市场情况扩大采购规模,更何况是“基于南美大豆供应空档期的衔接(黑龙江榨油厂巴西豆库存仅够使用两个月,可衔接至明年1月巴西新豆上市) ”和“基于采购渠道多元化”的主动选择。“美方不加征新关税”先兑现了一小步,后面还会有更大的一步吗?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总觉得中国向美国采购农产品是一种让人“心里不痛快”的选择。这次采购美国大豆不仅没有让中国“吃亏”——此时美国大豆期货价跌至10.1美元/蒲式耳的低位,采购成本具备市场优势,且大豆主要用于国内榨油企业生产,中国还通过期货工具提前锁定部分成本,一定程度对冲了每吨约180元的压榨亏损风险,进一步保障采购性价比,还给美国农民带来了希望,给更多的人带来了温暖。 更重要的是,这笔交易展现了中美经贸的双向互动:中国看到了美方“不加征新关税”的诚意;美方也看到了中国“释放合作善意”的举动。你来我往,互通有无,这就是经贸之道,也是人之常情。 中粮18万吨美豆采购这波操作,看着是小订单,实则藏着大智慧。既不是单纯让利,也不是被动选择,而是中国瞅准低价窗口、衔接南美豆供应空档的精明决策,还靠期货工具对冲了亏损风险。 这订单虽小,却给滞销的美国农民送了暖意,也回应了美方不加征新关税的诚意,是双向奔赴的善意。经贸本就该互通有无,不是零和博弈,这种立足互利的互动,才是中美经贸相处的正道,比空喊口号管用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