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战和谈搁置后,俄罗斯在顿巴斯前线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并取得了进展。红军城及周边城市防御圈,已被俄军全面包围、分割围歼,大部分区域已被俄军占领。后勤补给线被切断后的乌军,士气低落,失败的情绪漫延。 说起这场俄乌冲突里的顿巴斯战事,得从2022年春天那会儿的伊斯坦布尔谈判说起。那时候,双方刚打到白热化,俄罗斯部队从基辅周边撤下来,转头就把重心搁到东部顿巴斯地区。谈判桌上,俄罗斯人提的要求可不低,非得让乌克兰保持中立,不加入北约,还得承认克里米亚是他们的,还得让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独立啥的。乌克兰那边当然咽不下这口气,加上布恰事件曝光后,国际舆论炸锅,谈判就这么卡壳了。结果呢,俄罗斯没多久就调整战略,宣布整个战争的重点就是拿下顿巴斯全境。这么一转,顿巴斯前线就成了主战场,俄罗斯开始往那儿调兵遣将,准备大干一场。 谈判一搁置,俄罗斯的动作就快起来了。4月份,他们就把部队从北部拉到东部,补给线也跟着调整。顿巴斯这地方,本来就是矿区,地形复杂,到处是废弃的煤矿和工业遗迹,适合打阵地战,但也容易卡住进攻节奏。俄罗斯人没急着全面推进,而是先稳住索列达尔和巴赫穆特周边的小镇,逐步蚕食。到了夏天,尤其是8月份,进攻正式拉开帷幕。俄罗斯常规部队加上瓦格纳那帮雇佣兵,轮番上阵,炮火覆盖得特别猛。巴赫穆特,这座老工业城,就这么成了焦点。它以前叫阿尔乔姆夫斯克,苏联时代建的盐矿和化工厂多,现在被乌克兰人改名叫红军城,象征意义不小。俄罗斯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从这儿撕开口子,切断乌克兰东部的补给通道。 进攻一开始,俄罗斯就用火力压制。他们的炮兵和多管火箭系统,每天能打几千发炮弹,乌克兰阵地基本喘不过气。瓦格纳集团那时候特别活跃,他们招募了不少囚犯当炮灰,装备简陋但冲劲足,从东边和南边两路夹击巴赫穆特。9月份,俄罗斯拿下索列达尔镇,这是个关键节点,控制了它,就能封住巴赫穆特北边的退路。乌克兰守军试图反扑,但补给跟不上,弹药和食物都开始短缺。俄罗斯的无人机侦察也帮了大忙,随时锁定乌克兰的移动目标,一炸一个准。10月份,包围圈基本成型,巴赫穆特市区和周边村子被分割开来,俄罗斯部队从多个方向推进,把乌克兰的防御圈切成几块,逐个击破。大部分城区落入俄罗斯手里,盐矿区和工业带基本没守住。 乌克兰那边的情况就难说了。补给线被切断后,部队的日子越来越苦。俄罗斯控制了东部公路和铁路,乌克兰的卡车和火车根本进不来,弹药箱空了,医疗物资也跟不上。士兵们得靠空投和夜间小道运点东西,但效率低得要命。士气这块儿,更是个大问题。打了几个月,伤亡数字堆起来,很多人开始觉得坚持没意思。国际媒体报道过,乌克兰东部部队的 deserters 增多,有些人直接扔下武器走人。泽连斯基政府当然得稳住军心,派特种部队去增援,还从其他战线抽人,但整体上,顿巴斯这边的防御线摇摇欲坠。俄罗斯的进展虽然慢,但稳扎稳打,每拿下一个街区,就用工程兵修工事,防止乌克兰反抢。 这仗打到冬天,俄罗斯的投入更大了。普里戈津那时候还活着,瓦格纳的头头,他公开抱怨国防部弹药给得少,但还是带着人死磕巴赫穆特。俄罗斯从后方调来更多T-72坦克和BMP步兵车,配上滑翔炸弹,炸得乌克兰阵地到处是坑。乌克兰用西方援助的HIMARS火箭炮还击,炸掉了不少俄罗斯的弹药库,但数量上吃亏。包围战持续了几个月,巴赫穆特的防御圈彻底崩了,周边城市像伊万格拉德和查西夫亚尔也暴露出来。俄罗斯部队把这些地方分割围歼,用小股部队渗透,切断联系。大部分区域被占,乌克兰只能守住零星据点,失败感在部队里蔓延开来。北约那边援助虽多,但运到前线的速度慢,士兵们等弹药等得发慌。 从军事角度看,这波进攻让俄罗斯在顿巴斯站稳了脚跟。拿下巴赫穆特后,他们的控制区连成一片,顿涅茨克州东部基本是他们的地盘。乌克兰的损失不小,估计上万人阵亡,装备丢了不少坦克和火炮。国际观察家说,这场仗暴露了俄罗斯军队的弱点,推进慢、伤亡高,但也证明了他们的韧性。乌克兰坚持到2023年5月才撤,算是有序退却,没让俄罗斯全歼。但士气低落不是空话,撤退后,东部部队重组花了不少时间,很多人对继续打下去没信心。俄罗斯的进展不可逆转,顿巴斯这块儿,乌克兰短期内难翻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