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印度专家出语惊人,说如果中印发生战争,印度军人要立即向中国投降!理由倒是比较客观、现实。但中国千万不能上当!上次中印自卫反击战和后来几次边境冲突,印度战俘都成为中国参战部队的巨大麻烦和沉重负担!如果中印真的再爆发战争,中国军队应该采取围三阙一战术,留下逃生缺口,跟踪追歼,让印军在可以逃生中被逐一消灭!这才是最经济的、最彻底的胜利!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印度专家的“投降论”是真没底气,但他们底气弱不代表咱能如此善良,以至于无条件接“战俘包袱”。 10月11日美国“战区”网站放了卫星图,中印边境中国一侧的日喀则机场,已经部署了攻击-11隐身无人机,这玩意能跟歼-20S配合作战当“忠诚僚机”,还能搞电子战、侦察监视。 而印度那边60%的装备都得靠进口,自己搞的“光辉”战机拖了15年才勉强服役,现在空军中队都从42个缩编到31个了。 普拉文·索尼分析说,中国造无人机的速度,简直是“连锁快餐店”水平,印度的“鲁斯塔姆”无人机研发十余年还没量产,只能买美国以色列的。 后勤更是没法比,咱的边境铁路公路密得像毛细血管,印军好多哨所还得靠骡马运物资,可就算他们真投降,几万人的战俘队伍往哪儿搁? 高海拔地区运输本来就难,粮食、药品都得优先供作战部队,战俘的保障跟上了,前线就得受影响,他们估计就想这样给我们添堵。 但是现代战争拼的是体系,不是抓多少俘虏,“围三阙一”正好踩中了印军的死穴。 今年5月的印巴空战就是例子,巴基斯坦用中式“杀伤链”体系,20架歼-10CE对抗印军72架战机,零损失就击落6架,连3架阵风都折了,美国智库说这套体系,能让印军战机“变成棋盘上的棋子”。 现在咱还有攻击-11、彩虹-4这些无人机,以及空警-500预警机盯着,印军的一举一动都在眼皮子底下,搞“围三阙一”正好能把他们的“体系劣势”放大。 比如在拉达克那种山地地形,把三面围住,留个通往后方的缺口,印军本来指挥就乱,一看有逃生路,肯定会放弃抵抗往缺口跑,这时候他们的建制就散了,从“有组织的部队”变成“溃散的散兵”。 咱们的无人机能跟着咬,地面的智能战车比如北方工业“守望者”无人车,能自主识别开火,追着零散的敌人打,比啃硬骨头攻坚省劲多了,伤亡能降下来,作战效率反而高。 有人可能觉得“放跑敌人不彻底”,其实这才是“彻底”的门道,打散了再收拾,比聚在一起硬拼强。 上回自卫反击战,咱们虽然赢了,但后期遣返战俘花了不少精力,外交部解密的周总理修改的档案里提到,光是处理释放战俘的声明,和照会就费了大量协调工作。 现在印军规模比当年还大,真要是抓个几万俘虏,光安置点就得建好几个,还得派专人看守,万一有伤病员,医疗资源更是捉襟见肘。 用“围三阙一”就没这麻烦,缺口不是真放他们回家,是把集中的敌人变成分散的目标,无人机在天上盯着,地面部队分段堵截,跑一个抓一个,跑一群灭一群。 就像美国智库分析的,印军没了指挥体系就是“无头苍蝇”,他们的坦克再多、兵力再众,分散开就是各自为战,咱们的精确打击武器正好派上用场,一枚导弹就能收拾一小股,成本比攻坚低多了。 印度现在的内部情况,更能印证“围三阙一”的有效性。 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希夫尚卡尔·梅农都直言,印度别当别人对抗中国的“棋子”,这说明他们内部早有分歧,士兵的战斗意志本就没那么坚定。 一旦被围,再看到有逃生缺口,肯定会有人先跑,兵败如山倒的效应一出来,整个防线就垮了。 咱们的攻击-11无人机,在3800米的日喀则机场都能正常运作,续航时间长,跟踪追歼根本不成问题,再配合边境的雷达网,跑出去的敌人也跑不远。 反观印军,后勤线本来就脆弱,溃散后连吃的都找不到,要么被歼灭,要么自己投降,到时候就算有战俘也只是零星几个,根本成不了负担。 这比逼着他们集体投降强多了,既能减少我方伤亡,又能彻底摧毁他们的抵抗能力,还不用背上“优待大量战俘”的后勤包袱。 那些觉得“投降论省事”的人,是没算明白现代战争的后勤账、战术账。 印度专家想让咱背上包袱,拖慢作战节奏,因为他们心里清楚,自己的部队散了就没法打,但集中投降能给咱们添乱。 咱可不能上这个当,当年的战俘负担是教训,现在的技术优势是底气,“围三阙一”正好把两者结合起来。 这不是咱们狠,是对战士负责,对胜利负责,更是对和平负责,只有把敌人打疼了,打怕了,让他们知道闹事没好果子吃,才能真正守住边境的安稳。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