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只有中方敢这样!华尔街某报感慨,中方和白宫谈判几乎不让步! 10月25日,

柳淮蕊 2025-10-28 18:56:34

全世界只有中方敢这样!华尔街某报感慨,中方和白宫谈判几乎不让步! 10月25日,在吉隆坡,中美发生了一场长达五个多小时的谈判,中美双方谁都没松口。这种场面,放眼全球,基本就只有中方能做到。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毕竟美国这次压根不是来谈合作的,更像是带着“霸权清单”来施压的,据《联合早报》吉隆坡特派记者发回的消息,美方一开场就抛出三个强硬要求:扩大芯片设备对华出口限制、要求中方在新能源产品上“主动让利”、甚至想插手东盟市场的合作规则。 这哪是谈判,简直是逼着中方签“城下之盟”,换作其他国家,比如之前欧盟面对美国钢铝关税,嘴上喊着抗议,最后还是妥协了;日本在半导体出口限制上,更是被美国一施压就乖乖调整政策。 可中方谈判代表,直接拿出数据怼了回去:前三季度中国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已经冲到16.7%,锂离子电池制造增长29.8%,美国的芯片限制根本挡不住中国科技升级,一下就把美方的嚣张气焰压了下去。 美方心里清楚,中国早不是十年前那个需要看别人脸色的国家了,这底气就藏在经济增长中。 我们前三季度的GDP同比增长5.2%,增量多增1368亿元,三季度单季总量就达到35.5万亿元,比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去年全年的量还多。 外贸更是硬气,咱的货物进出口规模创了历史同期新高,9月末外汇储备稳稳站在3.3万亿美元以上,人民币汇率还稳中有升。 美国以前总拿“市场准入”拿捏别人,可现在中国本身就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3.5%,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都突破830万份了,你不跟中国合作,损失的是你自己的市场。 就像谈判里中方代表说的,“合作是双向奔赴,不是单方面让利”,如此硬气的发言背后,全是经济崛起给的底气。 而且中方的“不让步”从来不是耍脾气,是守住核心利益的底线,这一点跟那些随波逐流的国家截然不同。 美方这次想让中国在新能源领域“限产降价”,说白了就是怕中国的绿色制造抢了他们的蛋糕。 但咱们当然不可能答应,前三季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1.7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9.7%,这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也是全球碳中和的大势,凭什么要为了美国的私利停下脚步? 反观欧洲,去年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搞贸易保护,欧洲车企损失惨重,最后也只是象征性抗议了几句;日本为了讨好美国,限制半导体材料出口,结果自己的电子产业陷入困境。 这些国家不是不想硬气,是经济结构受制于美国,只能忍气吞声。 而中国不一样,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4.0%,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投资增长22.3%,产业升级的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自然有说“不”的资本。 这场谈判最耐人寻味的是,美方从“命令式”谈判变成了“僵持式”博弈,这本身就是中方实力提升的证明。 十年前中美谈判,美方动不动就拿关税大棒威胁,中方还得花精力去斡旋;可现在不一样了,9月份核心CPI连续5个月扩大,制造业PMI连续2个月回升,经济韧性摆在这,美国的威胁不好使了。 谈判间隙有外媒追问中方会不会让步,中方代表只说了句“核心利益问题没有商量余地”,这话掷地有声。 要知道,中国现在培育的新质生产力可不是虚的,信息传输、软件服务业增长11.7%,数控锻压设备产量增长11.7%,这些都是突破技术封锁的底气,美国想靠垄断卡脖子,早就行不通了。 有人可能会好奇,僵持不下对中国还能有好处? 其实这正是中方的智慧所在:与其妥协换短期安宁,不如坚守底线换长期主动,美国这些年在经贸、科技领域的打压,本质上是怕中国超越自己,可越是打压,中国的自主能力越强。 就像这次谈判涉及的东盟市场,中方早就和东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前三季度对东盟进出口增速逐季回升,美国想插一脚,首先得问东盟答不答应。 中方的“不让步”,不仅是为自己争利益,也是在维护多边贸易规则,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国家站到中国这边。 华尔街的文章里还提到,“全球只有中国能在与美谈判中保持战略定力”,这话现在已经逐渐成为现实。 吉隆坡谈判的僵持,其实是新旧格局交替的缩影:美国的霸权惯性还在,但中国的实力已经不允许美国再为所欲为了。 说到底,中方的“不让步”从来不是意气用事,是实力支撑下的理性选择,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要求。 那些指责中国“强硬”的人,要么是没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要么是低估了中国坚守底线的决心。 中国经济“稳”的格局、“进”的势头没变,有这份实力在,谈判桌上自然腰杆硬、说话响。 这场五个多小时的僵持,不是谈判的结束,而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有话语权的开始。 美国要是还抱着老一套霸权思维不放,以后这样的场面只会越来越多。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2

猜你喜欢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