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曾以公费赴美留学,却拒不回国,甚至改换国籍,而

小史论过去 2025-10-26 00:20:02

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曾以公费赴美留学,却拒不回国,甚至改换国籍,而到了晚年的时候,却执意要带着全部积蓄重返中国。这究竟是为什么? 袁钧瑛1958年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父亲是解剖学教授,母亲是中药植物分类教授,爷爷是上医二级教授。从小她就接触到科学氛围,可父亲因护士配错药生病离世,这件事让她对医学产生兴趣。那个年代,高考中断,她高中毕业后进厂当工人,但没放弃自学,刷完所有教科书习题。1977年高考恢复,她以上海市理科最高分考上复旦大学生物系,专攻生物化学。大学四年,她成绩一直拔尖,还和同班同学俞强谈恋爱,后来成了夫妻。1982年本科毕业,她以第一名考入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研究生,继续钻研生物医学。 研究生阶段,袁钧瑛掌握了不少实验技能,处理生物样本和数据分析,为以后打基础。1983年,她申请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从全国25000人中杀出,以第二名成绩拿到哈佛大学医学院入学资格。这个项目是国家公费支持优秀学生赴美留学,目的是学成回国贡献力量。她收拾行李,飞到美国,开始新生活。哈佛那边,她跟导师罗伯特·霍维茨学神经科学,这位导师后来2002年拿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袁钧瑛每天泡实验室,练习阅读原始文献,适应文化冲击。 哈佛学业挺难,她选实验室时没找到研究细胞死亡的组,向主任提意见,结果被安排去麻省理工跨校研究,哈佛出部分经费。1989年,她拿到哈佛神经学博士学位,接着去麻省理工做博士后。在MIT,她跟随团队研究线虫细胞死亡,每天死磕实验,终于发现第一个控制细胞死亡的基因。这项工作直接推动细胞凋亡领域发展,也为导师诺贝尔奖贡献不少力量。她在实验室里证明线虫机制和人类细胞相关,1993年团队发论文在顶级期刊上。 博士毕业后,袁钧瑛没按公派要求回国,而是留在美国继续工作。同期很多留学生都回来了,但她犹豫了。那时候,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科研条件落后,硬件设施和资金支持远不如美国。哈佛和MIT有先进设备如电子显微镜和计算机系统,她觉得留在那边才能做前沿研究。1990年,她受聘哈佛医学院助理教授,1996年升副教授,2000年成终身正教授,是哈佛第一个亚裔正教授。在美国,她专注于细胞程序性死亡,发表100多篇论文在《自然》、《科学》、《细胞》等杂志上,成为国际权威。 为了适应美国科研体系,袁钧瑛在上世纪90年代加入美国国籍。这步棋在当时看来现实,她没上报国家,也没告诉家人。导师建议她留美继续研究,等祖国需要时再帮手。她觉得最优环境才能出顶尖成果,不后悔这个选择。她的研究填补了细胞死亡调控基因空白,推动全球实验室跟进,应用到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和阿尔茨海默的治疗上。2007年,她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2017年又成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那时候她在匹兹堡做报告,工作人员费劲才联系上她。 袁钧瑛的丈夫俞强是她大学同学,2002年他没换国籍,辞掉美国副教授职位回国,任中科院研究员。她支持这个决定,自己也开始时常回国团聚,积极参加国内活动。丈夫回国后,她更频繁往返中美,表达落叶归根的想法。2006年,她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外籍教授,指导博士生。2012年,她牵头组建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担任主任,把哈佛和MIT的科研方法带回来,比如从经典文献找问题,死磕实验。 中心聚焦生命科学前沿,她组织团队探索细胞机制,填补国内空白。袁钧瑛带回前沿视野、研究方法和管理经验,助力培养下一代人才。中国科研条件逐步提升,生命科学领域有新设施和资金支持,这让她看到机会。2020年,当选美院士三年后,她全职回国,投入更多精力到中心工作。她的回归反映时代变化,国家实力增强,科研氛围改善。她在上海扎根,参与国际合作,交换样本和数据,推动医学研究进展。

0 阅读:0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