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孙中山向发妻卢慕贞正式提出离婚,48岁的卢慕贞也不哭不闹,只是信中回了个:“可”,不料,就是这一个字,她在孙中山心中重如泰山。 卢慕贞1867年出生在广东香山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卢耀显早年去檀香山经商,积累了些财富后回乡。她从小没接受过正式教育,只学了些针线家务,遵循传统习俗裹了小脚。1885年,18岁的她经父母安排嫁给19岁的孙中山,两人婚礼在翠亨村举行。孙中山当时在香港求学,婚后三个月就离开家乡继续学业,卢慕贞留在老家操持家务,照顾公婆。孙中山父亲年老多病,她亲手喂药护理,直到老人去世。孙中山在外奔波时,她独自管理家庭,1895年生下儿子孙科,1900年生下女儿孙娫,1905年生下女儿孙婉。这些年里,孙中山投身革命,经常流亡海外,卢慕贞带着孩子在广东和澳门之间迁徙,避免官府追捕。她省吃俭用,攒钱寄到日本支持丈夫,从不抱怨自家辛苦。 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后,卢慕贞继续支撑后方。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国成立,她被接到南京总统府暂住。那时她看到城市里的女学生和官员太太们活跃在公共场合,自己却因裹脚和文化差距难以适应。她跟随孙中山视察铁路,听丈夫讨论工程事项,但那些专业话题她插不上手。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她选择回澳门定居,觉得乡下生活更适合自己。孙中山忙于护法运动,她独自抚养子女,孙科逐渐长大参与政事。卢慕贞明白丈夫需要更能助力的伴侣,曾多次建议他纳妾,但孙中山拒绝,坚持一夫一妻制。 1915年春天,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居住,通过儿子孙科和侍卫邓卓如,将一封信从日本送到澳门卢慕贞手中。信中说明他与宋庆龄相识已久,两人因革命理想相投,他希望离婚再婚。卢慕贞收到信后,询问了宋庆龄的情况,表示理解。她铺开纸张,用毛笔写下一个“可”字作为回复,这个字迹虽端正,但最后一横稍有倾斜。她对侍卫说,自己学识浅薄,不懂英文,行动不便,无法在政治上帮忙,有宋庆龄这样的伴侣能助丈夫一臂之力,她放心了。孙中山收到回信,对卢慕贞保持敬重。同盟会成员如胡汉民、朱执信得知此事,在东京聚会时强烈反对,有人拍桌子斥责孙中山不该抛弃结发妻子。 卢慕贞通过口信劝说反对者,称孙中山从事大事,需要知书达理的伴侣。她挺直腰杆表达观点,声音平稳。9月1日,她与朱执信女儿朱慕菲从澳门乘船抵达东京港口,与孙中山商议离婚细节。离婚手续在东京公证处办理,协议中孙中山承诺提供经济支持,并强调卢慕贞仍是孙家一员,孙科永远是她儿子。卢慕贞签署文件后,返回澳门。她还去信祝贺孙中山与宋庆龄10月25日的婚礼,表示愿与宋庆龄姐妹相称。离婚后,两人通信中改称对方为科母和科父,孙中山定期汇款到澳门。 离婚后,卢慕贞带着女儿孙婉定居澳门文第士街一号孙公馆,这是一幢中式二层小楼,由孙中山安排修建。她管理家务,开始学看报纸,遇到生字就圈起来,等孙科周末来访时请教。孙中山从日本或上海寄钱,并通过她处理家乡事务。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去世,她在澳门家中设灵堂,摆放照片焚烧纸钱,并写悼文寄给亲友。1930年附近军火库爆炸,小楼受损,澳门当局协助重建。她继续过简朴日子,热心邻里事务。 抗战时期,澳门闹粮荒,卢慕贞组织街坊收集布料缝制棉衣,装箱运往前线。她协助转运药品,一次码头工人运来20箱盘尼西林,她监督贴上茶叶标签,确保安全装船。孙科那时在国民党政府任职,常来澳门探望,她叮嘱他注意身体。卢慕贞一生未再嫁,专注于家庭和公益。1952年9月7日,她在澳门家中去世,享年85岁。孙科处理后事,将她安葬。小楼后来改为纪念馆,保存孙中山用过的书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