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芯片巨头传言撤离中国,国产力量怎么样了?

数据读城 2025-10-25 18:36:55

英伟达高端芯片在华销售额归零,美光裁员300人退出服务器市场,ASML预警明年在华营收暴跌,受政策影响和国产替代挤压,三大芯片巨头在中国市场越来越不如意,因此有了“撤离中国”的说法。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正迎来转折,也带来一个悬念,从“卡脖子”到“抢饭碗,阿斯麦、英伟达们留下的市场空白,国产力量是否能够顺利填上? 不是全面退场,而是高端市场的被迫收缩 所谓“三大芯片巨头撤离中国”的说法并不准确,它们只是被迫放弃了最为核心的高端市场业务。 光刻机巨头阿斯麦今年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仍占其全球总销售额的4成以上,只是悲观地表示,明年的中国市场销售额将会大幅下降。这怪不到中国企业不买其产品,荷兰跟进美国政策,早早封了特定型号产品的对华出口。阿斯麦仍在向中国市场供应成熟制程设备,但高端产品的断供,还将长期持续。 美光的退出同样有着明显的政策影响,直接被挡在了蓝海市场的大门外。不过,美光的消费级存储产品仍在国内电商平台有售,被摁住的只有被国产替代抢占了份额的高端市场产品。 英伟达的“归零”更大程度上是其自身的摇摆不定。一度占据中国AI芯片市场95%份额,给了英伟达对产品各种减配的勇气,但中国市场轻轻地说“不”,让其高端AI训练芯片,不管怎么改编号,也无法实现销售。当然,和美光类似,英伟达的消费级显卡、车载芯片等产品。依然在中国市场有售,中国区市场的营收仍是大头,英伟达倒是尽快想恢复最赚钱的AI芯片业务,但却迟迟不肯拿出示好中国市场的诚意。 政策反制之外,国产替代的加速 芯片三巨头的中国市场业务大幅下降,国产替代的加速功不可没。今年以来的政务及国企项目建设中,国产芯片的招标占比已超过60%,中国企业以产品性价比与快速交付能力,轻松拿走了相关业务。当国产芯片的品质,从能用升级为好用还便宜,三巨头们的原有市场份额,本来就在被蚕食。 三大芯片巨头的高端业务收缩,确实导致了短期的算力缺口与设备短缺,但从长期来看,这也在倒逼产业链的全面成熟。 在AI算力领域,英伟达的H20芯片退出后,国内AI企业曾面临“无芯可用”的困境,尤其在大模型训练等场景,国产芯片的性能差距一度导致部分项目延期。ASML先进DUV设备的受限,曾让中芯国际等企业的晶圆厂28nm制程扩产计划放缓。有机构表示,此类缺口的出现,可能让中国AI芯片的国产化比例提升计划,推迟半年左右。 巨头撤离留下的市场真空,很大程度上点燃了国产企业的突围热情。 光刻机领域,上海微电子的SSA600/20型28nm沉浸式DUV光刻机已完成中芯国际的验证,良率达80%以上,价格仅为ASML同类型设备的1/3,交货周期也从1年缩短至3个月。科益虹源的高功率准分子激光器能量稳定性达±0.5%,寿命超2万小时,比ASML同类产品能耗低15%。在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国产替代已形成“设备-材料-制造”的完整闭环,在关乎汽车、家电、工业控制的成熟芯片领域,国产力量已经能顶住压力。 存储芯片市场更是掀起了国产替代潮。长江存储2025年前三季度的月产能达12万片晶圆,比去年翻了一番,固态硬盘销量突破200万台,自用之外,能够稳定供货给国内的主流硬盘厂商。 AI芯片领域,华为昇腾910B的性能不低于英伟达H20,价格便宜20%,能够实现规模化算力,加上寒武纪、壁仞等企业的发力,国产AI芯片市占率在两年内从不足30%跃升至40%。当然,在算力密度、软件生态等方面,国产芯片目前仍落后于英伟达,黄仁勋口中“年潜在商机500亿美元”的市场,国产企业还需时间去抢占。 存储芯片领域,国产企业很好的填补了中低端产品的空白,但高端市场也需要3至5年的攻坚时间。 对中国而言,随着芯片巨头们的撤离与调整,国产企业正从“跟跑”迅速转为“并跑”,把技术封锁变成了攻坚动力,把市场空白化为突围窗口期,中国半导体产业依然走得更快、更稳。

0 阅读:144

猜你喜欢

数据读城

数据读城

城市、产业发展数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