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年,40万安南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就在这时,一个太监站出来说:“陛下,老奴愿意前往平乱。”唐玄宗开心地问道:“你要多少兵?”太监回答:“不要一兵一卒!” 聊杨思勖,咱得先颠覆一个印象。一说太监,你脑子里是不是就浮现出那种阴阳怪气、翘着兰花指、在后宫搬弄是非的形象?可杨思勖,完全是这个群体的“非主流”。 他不是天生的太监。他本姓苏,是岭南少数民族首领的儿子,正儿八经的“官二代”。结果点儿背,部落被大唐给平了,家破人亡,他因为年纪小,被阉割后送进了宫里,改姓了杨。这种从天堂跌入地狱的经历,可能就是他日后性格里那股狠劲的源头。 在宫里,杨思勖熬了几十年,从唐高宗、武则天,一直到唐中宗。他不是那种靠溜须拍马上位的,而是靠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兵锋直指皇宫,中宗皇帝吓得够呛。当时已经53岁的杨思勖,抄起刀就冲了上去,一刀就把叛军的先锋大将给劈了,稳定了军心,救了皇帝的驾。 就这一战,让他在宫里出了名。后来李隆基搞政变,杨思勖也是坚定地站在李隆基这边,又是冲锋陷阵。所以,在李隆基心里,杨思勖不是个普通的家奴,他是个能救命、能打仗、绝对忠诚的猛人。 现在说回平定安南这事儿。杨思勖真能空着手去吗?当然不能。 他那句“不要一兵一卒”,是有潜台词的。他的意思是,不要长安城里这些养尊处优、去了南方就得生病的“中央军”。他的算盘打得非常精明,也是他这场战役能成功的核心——以夷制夷。 啥叫“以夷制夷”?说白了,就是用当地人打当地人。杨思勖自己就是岭南出身,他太清楚南方的门道了。他向玄宗要的不是兵,而是权。他带着皇帝的授权,马不停蹄地赶到岭南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两广一带。 到了地方,他立刻开始招兵买马。他利用自己“老乡”的身份,加上朝廷的威望,很快就招募了十多万熟悉地形、适应气候的本地子弟。这支“岭南联军”,战斗力可比千里迢迢从中原调来的部队强太多了。他们不用担心水土不服,闭着眼睛都能在山林里穿梭。 所以,杨思勖的智慧就在这里。他绕开了最大的难题,把劣势变成了优势。他不是一个人去的,他是去南方组建一支真正属于那片土地的“特种部队”。 有了兵,接下来就是打了。杨思勖治军,一个字:严。两个字:严酷。他对敌人,那就更超出了狠的范畴,可以说是残忍。 据《新唐书》记载,杨思勖有个非常恐怖的习惯。他抓到俘虏后,经常会活生生地剥掉对方的面皮,挂起来示众。这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酷刑,带来的心理震慑是巨大的。敌军一听说杨思勖来了,还没开打,胆子就已经吓破了一半。 对他来说,战争的目的就是最快速度地赢,用最直接的手段瓦解对方的意志。他不会跟你讲什么仁义道德,他的逻辑很简单:你反叛,我就用最让你恐惧的方式消灭你。 带着这支南方部队,杨思勖大军悄无声息地沿着东汉名将马援开辟的老路,出其不意地杀到了安南。梅叔鸾的四十万大军,听着人多,其实大部分是没怎么训练过的百姓。突然被杨思勖这支猛虎部队打了个人仰马翻,瞬间阵脚大乱。 结果毫无悬念,杨思勖临阵斩杀了“黑帝”梅叔鸾,叛军群龙无首,顷刻间土崩瓦解。一场看似能动摇大唐国本的南方大叛乱,就这么被一个太监,用一种谁也想不到的方式,干净利落地解决了。 忠诚与杀戮的矛盾体 杨思勖这一辈子,可以说是“战功版”的宦官天花板。平定安南之后,他又接连平定了好几次南方其他部落的叛乱,史书说他“斩级二十万,京观八十一”,也就是说,杀敌二十万,用人头筑起的高台就有八十一座。他官至骠骑大将军,封虢国公,打破了太监官位不能超过三品的祖制。 可就是这样一个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的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却远不如高力士。原因很简单,他太能杀,手段太残忍。连史书都评价他“鸷忍,敢杀戮”。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杨思勖又是一个绝对忠诚的臣子。他所有的杀戮和征伐,都是为了维护李隆基的江山。他手握重兵,却从未想过拥兵自重。他的所有动力,似乎都源于早年的悲惨经历和皇帝的知遇之恩。皇帝是他唯一的依靠,大唐江山就是他要守护的一切。 杨思勖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刀,李隆基指向哪里,他就砍向哪里,毫不犹豫,不计后果。他不懂也不会玩弄权术,他的世界里只有忠诚和执行。 说到底,杨思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他是一个被时代和命运扭曲的可怜人,也是一个捍卫盛世安定的“酷吏”。他的一生,或许正好印证了那句老话:慈不掌兵。而他那句“不要一兵一卒”的豪言壮语,背后藏着的,是一个被阉割者对权力格局最深刻的洞察,和一种近乎野兽般的生存直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