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两岸正式开放探亲。一位名叫叶依奎的地下党,混在探亲队伍当中,回到了大

漫聊小知识 2025-10-22 15:46:46

1988年,两岸正式开放探亲。一位名叫叶依奎的地下党,混在探亲队伍当中,回到了大陆。其实,他的真实身份,是情报人员谢汉光。他的身上,带着一份至关重要的百人名单,这份名单让沉寂了38年的真相得以大白天下。 这事得从1946年说起,那年谢汉光才28岁,刚结婚9天,就接到了组织的密令,要他以农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去台湾潜伏,建联络点、搞农运、收情报,对着哭红眼睛的妻子,他只说了句“等我回来”,转身就背着行囊上了路。 谁能想到,这一去就是大半辈子,连父母去世都没能回去奔丧,只能在夜里对着北方磕头祭拜。 在台湾的头几年,谢汉光借着改良水稻的由头,走遍了台南、台中。白天和农民一起下田,啃干番薯、住茅草屋;晚上就着煤油灯写情报,把纸条卷成细卷藏在农具柄里送出去。 可安稳日子没过多久,1950年天就变了——台湾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供出了1800多个地下党员,大逮捕像狂风一样扫过来。 谢汉光眼睁睁看着挚友张伯哲、梁铮卿被抓,自己连夜烧了机密文件,穿着粗布衣服逃进了台东的深山。 从那天起,“谢汉光”成了通缉令上的名字,他捡起了失踪村民“叶依奎”的身份,在山里扎了根。挖野菜、种番薯,住的土坯房四面漏风,夏天蚊虫能把人咬得满身是包,冬天被窝捂一夜还是凉的。 可这些苦都不算啥,最熬人的是孤独和恐惧——跟组织断了联系,见了陌生人要低头,听到警车声就得往山洞里躲。 有一回两个士兵进山搜查,走到他的茅草屋前,他手里的竹子“啪”地断了,还得强装镇定递上橘子,等士兵走了,后背的冷汗把衣服都浸透了。 就算日子过得像“野人”,谢汉光也没丢两样东西:一个是藏在木盒里的党证,另一个就是缝在棉袄里的名单。 那上面记着108位战友的姓名、籍贯,谁牺牲了、谁失联了,都记得清清楚楚,一开始用普通纸写,怕受潮烂掉,后来换成蜡纸拓了一遍又一遍,手指头把字迹都摩挲得发毛。 有次台风把房子吹漏了,雨水顺着房梁往下淌,他蹲在雨夜里抱着装名单的铁盒,把盒子搂在怀里护了一整晚,生怕纸片泡烂。搬家次数数不清,名单藏过旧书里、床板缝,连睡觉都压在枕头底下。有人劝他“都几十年了,没人认账了”,他摇头说:“这些人不是‘匪’,是英雄,他们的家人得知道真相,我答应过战友的。” 1987年,山里的广播传来两岸开放探亲的消息,谢汉光知道,等了一辈子的机会来了,他把名单仔细拓印好缝进棉袄,翻出床板下的旧布包,里面是他年轻时的照片——那时候的青年眼神明亮,哪像现在满脸皱纹。 1988年春天,他跟着探亲队伍从高雄港出发,坐船颠簸了几天几夜,终于踏上了厦门的土地。蹲在地上摸着泥土,他哽咽着说:“我回来了,把同志们的名字带回来了。” 回到广东丰顺老家,推开院门时,白发苍苍的妻子曾秀萍愣了半天,突然嘶声哭喊:“汉光!42年啊……”院里的中年人更是惊愕——这竟然是自己从未见过的父亲。 可谢汉光没顾上叙旧,第一件事就是找省委统战部,掏出了那份名单。接名单的工作人员手都在抖,眼泪掉在纸上,把墨迹晕开了一小片。 这份名单一交上去,沉寂38年的真相终于露了面,名单上32位牺牲的同志,家人找了几十年,终于知道了亲人的下落;17位隐姓埋名的幸存者,靠着线索和家人联系上了。 最让人揪心的是刘光典——之前反动派伪造他“投诚”的照片,说他是叛徒,可名单上清清楚楚写着“被活埋了”。这几个字,洗清了38年的冤屈,他的家人拿着名单哭着说:“终于能告慰先人了。” 可谢汉光自己的路没那么顺,一开始因为潜伏档案烧了、入党介绍人牺牲了,政府只把他当成“困难台胞”,每月给120元津贴,他蜗居在老屋里,靠种地过日子,也没抱怨过。 直到后来找到幸存的战友陈仲豪,这位汕头大学的图书馆馆长联合十多个老干部上书中央,附上1947年的入党证明,1994年他才恢复党籍,拿到了离休干部待遇。 38年的隐忍坚守,一趟惊险的探亲之路,谢汉光带回来的哪里只是名单?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是跨越海峡的信仰,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这种坚守,就算再过多少年,也该被牢牢记住。

0 阅读:0
漫聊小知识

漫聊小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