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看到金额,才知道多伟大   1971年夏天

墨韵兰亭 2025-10-22 14:57:49

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看到金额,才知道多伟大   1971年夏天,有架法国飞机从云南上空飞过去。机舱里坐着个穿西装的华裔学者,眼睛一直盯着窗外的云彩,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扶手。这是他离开祖国26年后,第一次回来。飞机落到上海虹桥机场,他赶紧走下舷梯,第一句话就是“我终于回来了!”这个人就是杨振宁,接下来他要做的事,能改变中国科学的历史。   杨振宁7岁的时候,跟着爸爸杨武之搬进了清华园。他爸爸当时是清华的数学系老师,每天傍晚都会带他在科学馆旁边散步。科学馆里飘出来的油墨味儿,还有老师们讨论问题的声音,就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扎了根。后来他回忆说:“清华园里每一块砖、每一棵树,都在告诉我知识有多厉害。”   1945年,杨振宁拿着庚子赔款的奖学金去美国读书。在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室里,他经常一整晚不睡觉,对着公式算来算去。到了1957年,35岁的他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这一下让全世界物理学界都震惊了,俩人一起站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瑞典国王给他戴奖章的时候,杨振宁特意在发言里说:“我的根在中国。”   2003年,杨振宁放弃了美国国籍,回到清华当老师。他在清华园里的家叫“归根居”,客厅里挂着“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字,这是他做人的信条。当时清华给他开的年薪是100万,可他做了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决定,把工资全捐给学校,成立了高等研究院基金会。   有人劝他:“您都拿诺贝尔奖了,该好好享受生活了。”杨振宁指着窗外的科学馆说:“当年我爸在这儿教数学,一个月才80块大洋,可他把工资都拿来给学生买书了。我现在有什么理由不这么做?”   更让人感动的是他怎么处理诺贝尔奖金的。1957年拿的3.1万美元奖金,放到现在得有30多万美元,他本来能在美国买房子,可他悄悄做了两件事:一是资助中国留学生去美国读书,二是在香港注册了基金会,支持内地的科研。过了好多年大家才知道,这笔奖金几乎全用在培养中国科学人才上了。   2021年,清华过110周年校庆,99岁的杨振宁又做了个更让人惊讶的决定:把自己藏的2000多件学术资料、手稿、书信,还有毕加索的版画这些艺术品,都无偿捐给了清华。在捐赠仪式上,他颤巍巍地说:“我希望这些东西能告诉后人,杨振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个永远记得自己从哪儿来的中国人。”   这些资料里,有他和爱因斯坦讨论物理的信,有诺贝尔奖证书的原稿,还有他在西南联大逃难时记的笔记。清华图书馆专门设了“杨振宁书屋”,把这些国宝级的东西对外开放。有个学生参观完留言说:“先生捐的不是东西,是一个科学家对祖国最纯粹的爱。”   杨振宁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推动清华成立高等研究院。他亲自飞到美国,说服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全职回中国,还把“密码女王”王小云这些顶尖的学者引进清华。为了给研究院凑钱,他卖掉了在美国的房子,甚至把自己的诺贝尔奖章也捐给了香港中文大学,后来清华复制了一个珍藏起来。   在他的努力下,清华高等研究院才十几年就成了国际上重要的物理学研究地方。2017年,中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相干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这个装置的核心技术,正是杨振宁20年前提出来的。外国同行惊叹“中国速度”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这位老人为了这事,在中美之间飞了几十次,飞的路程加起来能绕地球30圈。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在北京去世,活了103岁。大家在他书房里发现一张发黄的便签,上面写着:“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他的遗嘱里还强调:要把剩下的财产全捐给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用来支持基础研究。   从清华园走出去的少年,最后把自己一辈子都还给了这片土地。他捐的不只是钱和东西,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不看重自己得失、把国家命运扛在肩上的家国情怀。就像他在《归根》这首诗里写的:“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杨振宁用一百年的人生证明:真正的伟大,从来不是攒多少钱,而是让一个民族的精神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0 阅读:49
墨韵兰亭

墨韵兰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