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军航空母舰的舰长只是上校军衔?因为舰长说白了就是个开船的,开不开炮舰长说了不算,指挥权小到离谱。 这一切的根源得从美军那套 “军政军令分离” 的二元体制说起,简单讲就是两条指挥链各管一摊:一条管 “养兵”,负责部队的日常管理、后勤保障和人员训练;另一条管 “用兵”,专门负责作战指挥和任务执行。 航母舰长恰恰属于前一条链上的角色,说白了就是 “把船管好、把人管好”,至于怎么打、打谁,那是另一条链上大佬们的事。 根据曾担任驻美海军武官的杨毅少将透露,美军航母编队的最高指挥官是少将军衔的航母司令,人家才是手握作战指挥权的核心,而航母舰长这个上校,主要职责就俩:指挥航母航行,以及为舰上人员和装备提供后勤、技术支持,跟战场上的决策半毛钱关系没有。 单说 “管好船” 这一件事,就足够让这位上校忙得脚不沾地了。以美军 “尼米兹” 号核动力航母为例,这艘满载排水量超过 9 万吨的巨舰,甲板面积相当于 3 个足球场,全舰光编制人员就有 6057 人 ——3105 名舰员、2880 名航空人员再加上 72 名海军陆战队成员。 舰长要管的可不是简单的 “开船”,小到舰上几千人的吃喝拉撒、医疗保障,大到核反应堆的安全运行、4 台蒸汽弹射器的维护保养,都得他点头负责。 要知道,“尼米兹” 号每 20 秒就能弹射一架舰载机,每 35 到 40 秒就能回收一架,这背后是庞大的甲板调度、设备检修和人员协同体系,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引发灾难性事故,光是把这些琐事理顺,就足以耗尽舰长的全部精力,哪还有空琢磨作战指挥的事。 更关键的是,美军把航母的 “平台运作” 和 “作战使用” 拆解得明明白白。航母本身只是个移动的海上机场,真正的战斗力来自舰载机和整个打击群,而这些力量的指挥权根本不在舰长手里。 舰上另设一位航空联队队长,同样是上校级别的军官,专门负责舰载机的训练、调度和作战任务,而且这位联队长现在直接受航母打击群司令指挥,跟舰长只是 “合作关系” 而非 “上下级”。 也就是说,哪怕舰长看到天上有敌机,也没权力命令舰载机起飞拦截,得先上报给打击群司令,司令再给联队长下命令,舰长顶多就是配合调整一下航母的航向和航速,确保舰载机能顺利起降。 至于发射导弹、发起攻击这种核心作战权限,更是轮不到舰长沾边。美军航母打击群通常由 1 艘航母、1-2 艘巡洋舰、4-6 艘驱逐舰以及潜艇、补给舰组成,这么多兵力的作战指挥权统一归少将军衔的打击群司令掌管。 2003 年伊拉克战争期间,“尼米兹” 号航母参与作战,舰长的任务就是让航母在指定海域保持 30 节的航速,维持稳定的作业状态。 而何时发射 “战斧” 巡航导弹、舰载机群该轰炸哪些目标,都是由远在佛罗里达州坦帕指挥所的中央司令部司令津尼四星上将统筹决策,打击群司令负责传达指令,舰长只需要执行 “弹射飞机”“接收战机” 这类具体操作,连目标清单都碰不到。 这种权限划分在 1998 年的 “沙漠之狐” 行动中体现得更明显。当时美军对伊拉克发动四天空袭,动用了 “企业” 号航母的舰载机和巡航导弹,但整场行动的总指挥是陆军出身的津尼上将,航母舰长连参与作战计划制定的资格都没有,每天的工作就是接收上级传来的 “弹射时间表”,确保每架战机都能按时升空,顺便管好舰上的燃油和弹药补给。 有军迷调侃,这时候的舰长跟机场塔台调度员的区别,无非是多管了几千人的伙食。 美军对指挥链的把控严苛到近乎刻板,任何越权行为都会遭到严厉处罚,2020 年 “罗斯福” 号航母的疫情事件就是典型。 当时舰上爆发新冠疫情,舰长克罗泽上校因为担心士兵安危,直接给海军高层写了封求助信,结果被以 “破坏指挥链” 为由火速解职。这件事足以说明,舰长连自己舰上的紧急情况都不能越级处理,更别提干预超出航母范围的作战事务了。 从军衔设置上也能看出美军对舰长角色的定位。航母打击群司令是少将,战区联合司令部司令更是四星上将,而舰长定格在上校,这种军衔差本质上是权力边界的清晰划分。 美军选拔舰长的标准也很能说明问题:必须是海军飞行员出身、有大型舰艇指挥经验、完成两年专业培训,但这些要求全是围绕 “如何管好航母” 设置的,跟战略决策、联合作战能力几乎无关。 换句话说,美军需要的是一个精通航母运作的 “总工程师 + 后勤主管”,而非运筹帷幄的统帅。 这么一看就很清楚了,美军航母舰长这个上校,管的是 “船” 不是 “战”,操心的是甲板调度、设备维护和人员食宿,至于开不开炮、打不打靶,得听少将司令的,甚至要听万里之外的四星上将的。 那些觉得舰长能掌控一切的幻想,只能停留在电影里,现实中这位上校更像是个手握几千人生活起居的 “超级管家”,指挥权小到确实有点离谱。
新航母正在建造,建造的船坞比福建舰的四号船坞还要大些,而新航母水线分段在船坞内又
【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