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隐忍 20 年后,只用了 9 天时间,打赢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谁能想到,一场围绕铁矿石的博弈,中国只用 9 天就划上了句号。 路透社 10 月 9 日的消息说得明明白白,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已经恢复对华出口。 这事儿的起因要倒回 9 月 30 日,那天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直接放话,暂停所有用美元结算的澳大利亚铁矿石进口。 短短 9 天,澳方就松了口,最终用 “30% 交易走人民币结算” 的条件,换来了重新进入中国市场的资格。 这哪是什么普通的贸易谈判,分明是一场没硝烟的战争,中国稳稳拿下了胜利。 要搞懂这场仗的分量,得先说说铁矿石对中国有多重要。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2023 年一年就产了 10.13 亿吨钢,占全球总产量的 54% 还多。 而钢铁生产离不开铁矿石,中国自己的铁矿要么品位低,要么开采成本高,每年得从国外进口 11 亿吨左右的铁矿石,这其中澳大利亚的份额常年占比超 55%。 必和必拓又是澳矿里的龙头,光它一家就占了中国进口量的 20%。 以前的中国,在铁矿石这块儿根本没多少话语权。 2010 年到 2021 年这十年里,澳大利亚矿企借着中国钢铁需求猛增的机会,把铁矿石价格从每吨几十美元炒到了 230 美元的高位。 那时候中国钢铁企业只能被动接招,因为没有替代来源,也没有统一的采购拳头,各家企业还经常互相抬价抢货,澳方坐着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更让人憋屈的是,所有交易都得用美元结算,只要美元汇率波动 1%,中国钢铁行业一年就得多掏几十亿的成本。 这种被动的日子,中国忍了快 20 年。 当然,中国没一直等着挨打,这 20 年里一直在悄悄布局。 2022 年 7 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正式成立,这家企业的核心任务就是整合国内所有钢铁企业的铁矿石采购需求。 以前是 “各自为战”,现在变成了 “统一对外”,议价权一下子就上来了。 与此同时,中国还在偷偷找澳大利亚的替代者。 巴西的淡水河谷是全球第二大铁矿企业,中国近几年不断加大和它的合作,2023 年从巴西进口的铁矿石占比已经提到了 26%。 另外,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是全球最大的未开发铁矿,品位比澳矿还高,中国企业早在 2010 年就拿下了这个矿的开发权,这些年一直在修铁路、建港口,现在已经能稳定向中国供货。 今年 9 月底,中国终于出手了。这个时间点选得特别妙,当时国际铁矿石价格刚涨到每吨 110 美元,必和必拓的港口库存本来就有 120 万吨,中国一暂停采购,它的库存一周内就堆到了 170 万吨。 更要命的是,必和必拓每年 40% 的营收都来自中国市场,少了中国的订单,它的现金流马上就紧张起来。 必和必拓一开始还想硬撑,对外说 “会坚持美元结算体系”。可撑了没几天就扛不住了,毕竟中国市场对它们来说太重要了。 同时,这也给其他资源国做了个示范 —— 跟中国做大宗商品生意,用人民币结算完全可行。 说到底,这场 9 天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在全球资源博弈中,从 “被动妥协” 转向了 “主动掌控”。 这也给其他国家提了个醒:现在跟中国合作,得拿出平等互利的态度,以前那种 “拿资源卡脖子” 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巴西可以进口美国大豆,阿根廷可以进口美国大豆。前提是巴西阿根廷消费的每一粒大豆都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