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伊朗、俄罗斯、委内瑞拉、朝鲜、古巴等反美国家,都以为自己是在给中国当挡箭牌,帮中国对抗美国,可等到中美贸易战开后,这些人才发现,是中国在帮助他们对抗美国。 (信源:网易——俄伊委等以为给中国挡箭,贸易战后发现,中国在帮他们对抗美国) 在全球地缘政治的棋盘上,一种超越了传统“盟友”或“对手”二元论的国际互动模式正悄然成型。 当外界试图用“反美联盟”或“单方输血”来简单定义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等受制裁国家的关系时,一个更深层的结构性逻辑却被忽略了——一个以“资源-稳定”为核心的战略资产互换体系。 这个体系并非基于共同的意识形态,而是由美国主导的制裁压力催化,通过冷静的供需对接和利益置换,构建起一个高度务实的经济与安全闭环。 在美国的严厉制裁下,伊朗的石油、俄罗斯的天然气和委内瑞拉的原油,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宗商品。它们的出口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是否崩溃、政权能否存续,因而升级为一种“生存性资产”。 当欧洲市场对俄关上大门,当国际金融体系将伊朗和委内瑞拉排斥在外,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几乎被切断,其庞大的资源储量瞬间成了难以变现的负担。 恰在此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其庞大而稳定的需求提供了一个无可替代的战略出口。这并非简单的商业采购,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对接。 中国通过长期供应协议吸纳伊朗的石油,不仅为其注入了急需的经济活力,也同时实现了自身能源进口的多元化。同样,中俄天然气管道的迅速铺开,既稳住了莫斯科的外汇收入,也满足了中国制造业的庞大胃口。 在这一模式中,中国扮演了“最后买家”的角色,将对方的生存危机,精准地转化为保障本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机遇。 这种“资源稳定”的互换若想持久,就必须建立一个能够抵御外部金融和政治风险的“保护性闭环”。其构建依赖两大支柱:一是物理层面的基础设施深度绑定,二是金融层面的去美元化结算。 物理上,中俄之间绵延数千公里的天然气管道,以及将中亚与伊朗连接、运输时间从40天缩短至15天的铁路走廊,都不只是简单的运输工具。它们是耗资巨大的实体承诺,将参与者的经济未来深度捆绑,排除了第三方干预的可能。 金融上,一个绕开美元的结算网络正在形成。中俄贸易越来越多地采用本国货币结算,委内瑞拉通过“贷款换石油”模式则将未来的资源产出直接锁定为当前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这一系列操作,共同构建了一个资金与货物流动的内部循环,既为受制裁方提供了宝贵的喘息空间,也系统性地降低了中国对美元体系的依赖。 这套互换体系的精妙之处在于,其交易的“战略资产”远不止能源。根据不同伙伴国的独特禀赋,交换的内涵可以扩展至地缘安全和前沿技术等无形资产,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投资组合。 与朝鲜的关系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中国长期提供的粮食与燃料援助,其回报并非经济利益,而是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的地缘稳定——一份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无形资产。 而在加勒比地区,中国连续多年在联合国支持古巴,并援助太阳能电站等民生项目,所寻求的合作资产,则是古巴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独特优势。通过共建实验室、研发疫苗,中国不仅拓展了科技外交的界面,也为本国产业获得了宝贵的技术补充。 从能源命脉到边境安宁,再到生物科技,这些合作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都遵循着同一套底层逻辑:精准识别并获取对自身发展具有核心价值的战略资产,并为此提供对方最急需的稳定支撑。 这无关悲情叙事,也无关意识形态站队,它是一场基于共同需要而展开的、冷静且极具韧性的全球利益重组。
荷兰也扛不住了!10月16日,在“明抢”中企被反制的第4天,荷兰政府紧急召开会
【187评论】【1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