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理论物理第一人,他曾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恳请您停

波览历史 2025-10-17 11:52:24

新中国理论物理第一人,他曾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恳请您停留片刻为我们这位中国两弹元勋,送上一束花,为他说一句“致敬民族脊梁”吧[玫瑰]   提起中国“两弹”成功,很多人会想到戈壁滩上的试验场景,想到那些亲手组装核装置的工程师。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切的起点,是一位学者在书桌前写下的一个个公式。   这个人就是彭桓武,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一位把回国当成本能,把理论变成护国重器的科学家。   1947年,彭桓武是当地学术圈的明星。34岁的他已经拿下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恩,还和导师一起发表了量子力学领域的重要论文,成为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的核心研究员。   当时研究院为他配备了最好的实验室,薪水足够让他在欧洲过上体面生活,不少同行都羡慕他的科研环境。   可彭桓武的办公桌上,始终放着一张从报纸上剪下来的祖国地图,上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圈。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留在欧洲深耕学术,他只说了一句:“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这句话不是空喊口号,1947年,他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几箱学术资料,辗转多地回到了还在战火中的祖国。   回国后的彭桓武,面对的是一片空白。当时国内连一个专门的理论物理研究机构都没有,大学里相关专业的课程都开不全,更别说先进的实验设备。   他到清华大学任教时,学生们连基本的量子力学教材都找不到,只能靠他手写讲义传授知识。   可彭桓武没抱怨过一句,他知道,要造核武器,先得把理论基础打牢,这是最耗时间也最没人愿意干的“打底子”的活儿。   1950年,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核物理研究机构,彭桓武亲自担任理论研究室主任,从选拔学生到设计课程,再到制定研究方向,每一件事都亲力亲为。   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培养出了一批年轻的理论物理研究者,为后来的核事业储备了关键人才。   真正的考验在1959年到来。这一年,苏联专家突然全部撤走,带走了所有关于核武器研制的技术资料,留下一堆半成品的设计方案。   当时不少人心里都没底,没有资料参考,没有经验借鉴,这核理论研究还怎么搞?彭桓武在研究所的动员会上拍了板:“别人能搞出来,我们也能。他们有资料,我们有算盘和草稿纸;他们有专家,我们有年轻人的冲劲。”   从那天起,理论研究室的灯就没在深夜熄过。核武器理论设计最核心的是数值计算,每一个数据都要经过上百次验算,当时没有计算机,彭桓武就带着团队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演算。   他发明了一套高效的计算方法,把复杂的核物理方程拆解成一个个可分步计算的小问题,再分给不同的小组同步推进。   为了保证数据准确,他要求每个小组独立计算,最后对比结果,只要有一个数字对不上,就全部重新算。   那些日子里,办公室的算盘声从早到晚不停歇,草稿纸堆得比人还高,彭桓武的手指被算盘珠子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眼睛也因为长时间盯草稿纸变得红肿,但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   此外,他在核理论研究最紧张的时候,还坚持每周抽出时间给年轻人讲课,把自己的研究思路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   当时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周光召,在他的指导下快速成长,后来成为了核物理领域的顶尖专家。彭桓武常说,搞科研不是一个人的事,尤其是核事业这种大国工程,必须靠一群人接力。   1984年,国家为“原子弹、氢弹研究中的数学物理问题”项目颁发自然科学最高荣誉,彭桓武作为项目的核心带头人,名字排在获奖名单第一位。   按照规定,这份荣誉和奖章应该由他个人保存,但他却主动找到相关部门,要求把奖章交给研究所集体收藏。   他在申请书里写道,这份成绩属于每一个参与研究的人,没有团队就没有今天的成果。后来,他又把自己获得的奖金拿出来,设立了“彭桓武物理奖”,专门奖励那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   很多人不知道,彭桓武这辈子没当过什么“大官”,始终扎根在科研一线。晚年的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依然每天去研究所看书、整理资料,有时候还会主动找到年轻研究员,和他们讨论学术问题。   他的生活过得极其简朴,身上的衣服洗得发白,吃饭也总是简单的几样小菜。有人劝他多享受享受,他却说,科学家的价值不在穿什么、吃什么,而在脑子里的知识能不能派上用场。   2007年彭桓武去世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为了纪念他,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彭桓武星”,这颗在宇宙中运行的星球,就像他一生的写照,默默发光,照亮前路。

0 阅读:12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