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F22击落热气球后,中国就不再韬光养晦了? 2023年的2月发生的一件意外,当时一个我国的民用无人飞艇因为西风带影响和自身控制能力有限,不小心偏离了预定航线,一路飘到了美国上空。 这本来是个可以通过沟通妥善解决的意外情况,我国很快就通过官方渠道说明,这是用于气象科研的民间设备,并非所谓的“间谍气球”。 但是美国对这个平平无奇的气球却紧张的很,为了妥善处理这个意外,我国外交部多次和美方沟通解决问题。 当时美国国防部自己也承认,这个飞艇不会对地面人员造成军事和人身威胁,一开始甚至因为担心碎片坠落有安全风险,没打算击落它。 但面对这个未知的气球,美国最终还是改变了主意,他们出动了包括F-22战斗机在内的多架军机用导弹击落了这个无人飞艇。 随后美国海军还出动船只打捞残骸,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 据说这个气球一开始美军的战机还打不到,是后面气球下降了之后才被战机打到的。 一个普通的气球竟然值得被美国用导弹打,只能说真的有些离谱了,我国国防部和外交部接连发表声明,对美方的做法提出严正抗议。 虽然之后美国将气球打捞上来了,但就是没有公布气球上有什么东西。 但是美国战机的极限可以说是被“摸清”了,因为气球接连下降了两次才被美国的导弹击中。 这件事情之后,我国的各种先进设备就开始层出不穷了。 因为之前我国一直奉行的“韬光养晦”策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为了给国内建设争取和平稳定的环境,当时的领导人邓公提出了包括“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在内的外交方针。 说白了就是隐藏自身锋芒,踏实发展实力,不随便出头,但该维护的利益也不会放弃。 在这个策略指导下我国专注于经济建设,综合国力一步步提升,这一策略也为国家发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但“韬光养晦”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死规矩,更不是说要一味忍让。 随着我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在变,周边和国际局势也在变。 尤其是美国提出重返亚洲后,周边一些国家在南海、东海等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我国的外交姿态本来就已经在悄然调整。 而这次无人飞艇事件,恰好成了这种调整的一个明显节点。 美方击落民用飞艇的做法,让我国更清晰地认识到,实力的隐藏有时并不会换来理解,反而可能被误解为软弱。 毕竟这个飞艇没有任何军事威胁,中方也反复沟通说明,可美方还是选择用武力解决,这种过度反应让单纯的“藏锋”失去了意义。 从这之后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上的态度更直接了,不再刻意遮掩实力,这并不是要挑起对抗,而是想用清晰的实力展示避免更多误判。 之前我国的军备发展多是低调进行,而事件之后,一系列先进装备开始密集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像J-16D电子战机、075两栖攻击舰、歼-35隐身战机这些装备,还有正在推进的六代机项目和各种无人装备,不再像以前那样藏着掖着。 我国从来没有放弃和平发展的道路,即便姿态有了调整,核心还是希望通过实力支撑和平,通过清晰的立场避免误判。 就像之前在南海、东海问题上,中国一直希望通过谈判解决争议,但当自身权益受到威胁时,也会果断采取措施维护。 一个国家的外交策略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都会随着自身实力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调整。 F-22击落无人飞艇这件事,更像是一个催化剂,让中国外交策略中“有所作为”的一面更加凸显。 这种转变不是要和谁对抗,而是为了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更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更稳妥地推动和平发展,让世界对中国的实力和立场有更准确的认知。 观察者网2023-06-30——美国防部承认:此前击落的中国民用无人飞艇,飞越美国上空时“未收集情报”
说一个对美国很残忍的事!以目前的技术水平,9架F22或许可以击落一架不带无人
【205评论】【1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