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低头求饶了。最终换来的是被中国冷

罗普娱记 2025-09-25 14:31:36

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低头求饶了。最终换来的是被中国冷落3年,本国企业成批倒闭,港口日渐冷清。 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后绷不住低头求饶,说到底都是自己当初的选择酿下的苦果,如今企业倒闭、港口冷清的困境,全是当初执意触碰红线的必然结果。 三年前的立陶宛可不是现在这副急于对话的模样。2021年,这个波罗的海小国在国际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浪,先是宣布退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7+1”合作机制。 紧接着又公然允许台湾地区在其首都维尔纽斯设立以“台湾地区”为名的代表处,这一举动直接踩在了中国“一中原则”的红线之上。 那时的立陶宛政府满是傲慢,仗着有美国和部分西方国家的口头支持,根本没把中国的警告放在眼里,甚至有议员在接受美媒采访时高调宣称“中立之战,立陶宛赢了”,说中国的反制没造成实质影响,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 可他们不知道,国际关系里从来没有“空手套白狼”的好事,挑衅红线必然要付出代价。 中国很快做出了回应,不仅将两国外交关系从大使级降为代办级,让立陶宛成了中国183个建交国中唯一一个维持代办级关系的国家,还对其实施了贸易限制。 这一系列举措的效果立竿见影,立陶宛的经济很快就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最直观的就是对华出口数据的断崖式下跌,2021年的时候,立陶宛对华出口还有1.3亿欧元,可到了2024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就跌到了0.12亿欧元,跌幅高达91%。 曾经靠着中国市场赚钱的行业一个个遭了殃,木材行业是重灾区,2022年对华出口直接腰斩,很多工厂因为没订单只能裁员关门;激光产业原本是立陶宛的骄傲,可失去中国市场后,相关出口几乎归零;就连有百年历史的罗基什基斯乳企,也扛不住压力关闭了三条生产线,几百名工人没了饭碗。 物流和港口的日子更不好过。立陶宛的克莱佩达港原本是中欧班列的重要节点,每年能处理数十万标准箱的货物,靠着这个港口,立陶宛慢慢成了欧洲的物流枢纽。 可中立关系降温后,中欧班列直接改道,绕开立陶宛走匈牙利和波兰,克莱佩达港的货物吞吐量一下就掉了30%,对华货物转口更是缩水92%。 更糟的是,物流路线的改变让立陶宛每年多花了1.2亿欧元的额外成本,德国的马牌轮胎、海拉集团这些大企业为了不惹中国不快,还特意调整了供应链,尽量避开立陶宛,这让原本就脆弱的立陶宛经济雪上加霜。 民生层面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现在立陶宛大约有17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可物价却比德国还高,老百姓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国家还背着450亿欧元的外债。 之前立陶宛寄希望于欧盟能出手帮忙,申请所谓的“团结机制”补偿,可欧盟除了口头支持,根本没拿出真金白银。 美国那边更不用说,当初撺掇立陶宛挑衅,现在却对其经济困境视而不见,立陶宛这才明白自己不过是别人棋盘上随时可以牺牲的小卒子。 经济实在扛不住了,立陶宛终于绷不住了,开始频频向中国释放想对话的信号。 先是反对派“为立陶宛”民主联盟主席、议会议员绍柳斯・斯克韦尔内利斯站出来说,立陶宛必须恢复与中国的关系,现在基本没有外交关系的状态不合适,只是嘴上还硬着,说不能“跪在中国面前道歉”。 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也松了口,说台当局在立陶宛的所谓“代表处”应该改名叫“台北办事处”,这样才能稳定对华关系。 2025年新总理英加・鲁吉涅内上任还不到48小时,就赶紧表态要“重启”对华关系,把中国从“重大安全挑战”的名单里撤了下来,还说要推动把外交代表级别升回大使级。 外交部长科斯图蒂斯・布德里斯也跟着附和,说要尽快恢复正常交往。国内的企业负责人更是急得不行,通过各种私下渠道联系中方,就盼着能重新打开中国市场。 可即便这么着急,立陶宛还是没拿出真正的诚意。新总理鲁吉涅内一边说要改善关系,一边又放话“得看中国肯不肯先改”,坚持不更名、不取缔那个引发争议的“代表处”,还说不能把这事和恢复关系挂钩。 中国对这种“空手套白狼”的做法自然没什么回应,立陶宛总统顾问也无奈承认,中方“没有任何兴趣回应”。 看看隔壁斯洛伐克就明白差距在哪了,斯洛伐克总理菲佐不仅出席中国的纪念活动,还直言批评欧盟对华政策太盲目,说“人民要的不是意识形态,而是饭碗和电费”,现在斯中贸易额增长了三成,中国投资还带来了两千个就业岗位。 对比之下,立陶宛的做法更显得可笑,当初非要逞强硬碰红线,把好好的合作关系搞砸,如今打疼了才想起求饶,可又不愿彻底纠正错误。 说到底,立陶宛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全是自己造成的。三年前有多嚣张,现在就有多狼狈。 要是真想吃透中国市场的红利,想让企业活下去、港口热闹起来,光靠喊几句“想对话”的口号可不够,关键得拿出实际行动,彻底纠正触碰中国核心利益的错误做法。不然的话,就算喊破喉咙,也难以挽回失去的机会。

0 阅读:7

猜你喜欢

罗普娱记

罗普娱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