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9月23日报道:“美国国会访华代表团团长星期二(9月23日)警告称,随着国防技术的飞速发展,美中两国军队之间可能存在‘误判风险’。” 了解一下这次表态的背景,美国国会访华代表团此次到访,本就带着促进沟通的目的,而团长选择在双边交流场合提及 “误判风险”,显然不是空穴来风。 近年来美中两国的国防技术发展确实进入了快车道,双方在高超音速武器、无人作战系统、太空军事技术等领域的研发都在推进,这些新技术的特性让军事行动的反应时间大幅缩短,留给双方判断和决策的窗口也变得更窄。 就拿高超音速武器来说,这类武器能以数倍于音速的速度飞行,还能改变轨迹,传统的预警和识别系统很难及时准确判断其意图。有时候一方可能只是进行常规的武器试验,另一方的监测系统却可能因为技术特性误判为实战打击准备,这种误读在紧张的战略氛围下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 无人作战系统的普及也带来类似问题,无人机、无人舰艇在敏感海域的活动越来越频繁,这些装备的操作指令和行动意图往往难以被实时精准识别,很可能被误认为是敌意行动。 太空领域的技术发展更让这种风险进一步升级。双方都在推进卫星导航、太空侦察等技术的应用,军事行动对太空资产的依赖越来越深。 一旦某颗军事侦察卫星出现异常变轨,或者某国进行反卫星试验,另一方很难第一时间判断这是技术故障还是针对性的军事打击前奏,这种信息差就可能成为误判的导火索。 其实美中两国军方都意识到了这类风险,之前也建立过一些沟通机制,比如军事热线、海上相遇安全规则等,但这些机制在新技术面前逐渐显得跟不上节奏。 有军事专家提到,过去的沟通机制主要针对传统军事力量,比如舰艇、战机的近距离接触,而现在面对高超音速武器、太空装备这些新领域,既有的规则和沟通渠道都存在空白,这也是代表团团长特别强调风险的重要原因。 国际社会对这番警告也高度关注。不少周边国家的外交部门都表示,美中作为大国,双方的军事互动直接关系到地区安全稳定,误判风险不仅是两国之间的问题,更是全球性的安全挑战。 一些国际安全机构还指出,近年来亚太地区的军事演习频次增加,加上新技术装备的亮相,让区域内的军事信号变得更加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误读。 值得注意的是,代表团团长在提及风险的同时,也提到了加强沟通的重要性。他表示,技术发展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要建立适配新技术的沟通与互信机制,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或技术特性导致误判。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认同,毕竟在国防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单纯依靠传统的管控方式已经难以应对新的安全挑战。 现在各方都在关注这次访华行程能否推动两国在军事领域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渠道。毕竟在全球化时代,大国之间的军事误判没有赢家,如何通过机制建设化解技术发展带来的风险,不仅考验着美中两国的智慧,也关系到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卡塔尔的反击超乎美以认知,如果完美实现目标,那么中东格局将彻底改变,以色列将非常
【13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