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1秒就撞,我肯定不惯着他”,这霸气喊话出自歼 - 20飞行员之口,2025年9月23日,央视军事发了个11秒的视频,看完后攥着手机的手都跟着发烫,就11秒,把东海上空那场惊心动魄的对峙全装进去了。 2025年9月23日,央视军事发布的11秒视频里,我军战机与外机在东海空域“贴面共舞”,翼尖间距不足5米。外军战机逼近我领空,还玩危险动作,试图压迫我方退让。但咱飞行员超牛,千分之一秒内完成“急跃升 + 大角度盘旋”,逼退外机。 视频里没有多余画面,只有座舱视角下急速逼近的外机轮廓,和飞行员带着急促呼吸的霸气喊话,短短几句却透着股 “寸土不让” 的硬气,刚发布就刷爆了社交平台,单日播放量直接冲破 3 亿次。 这场对峙发生在东海防空识别区,外军战机以低空突防的方式不断逼近我国领空基线。 最先发现异常的是空警 - 500 预警机,它搭载的 UHF 波段雷达在 380 公里外就锁定了目标,通过量子加密数据链把位置信息实时传送到地面指挥中心,延迟还不到 2 毫秒,抗干扰能力比传统系统强了 12 倍。 接到指令时,歼 - 20 双机编队正在附近空域开展日常训练,飞行员刚落地没多久,拎着头盔就由训转战,挂实弹紧急升空,整个过程衔接得毫无拖沓。 升空后的歼 - 20 很快建立目视接触,当时两机间距大概 800 米,从头盔记录仪里能清晰看到外机的垂尾轮廓,军事专家后来分析,那架外机的垂尾高宽比和 F-35 几乎一致,误差还不到 0.7%。 按照国际航空规则,我方飞行员立刻切换到 121.5MHz 国际遇险频率,用英文反复警告 “你已进入东海防空识别区,立即转向”,但外机不仅没回应,反而突然压坡度,试图从我方机腹下方强行穿越。 这一下直接把对峙推向了险境。视频里的告警声突然变得急促,两机翼尖距离瞬间压缩到只剩 5 米,相当于两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几乎贴在一起,外机的旋翼气流甚至让歼 - 20 的操纵性都出现了波动。更危险的是,外机已经进入我方战机的尾流区,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碰撞。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歼 - 20 飞行员做出了一个近乎垂直的跃升动作,战机像利剑一样刺破云层,过载瞬间超过 9G,这种极限操作下,飞行员要克服大脑缺血、视网膜暂时失明的生理反应,全靠钢铁般的意志稳住操纵杆。 外机显然没料到我方会如此强硬,失去目标后瞬间乱了阵脚,只能仓促转向脱离。从空警 - 500 发现目标到外机撤离,整个过程不到 12 分钟,每个环节都精准对应着国际规则和处置流程,既展现了强硬态度,又做到了依法依规。 事后飞行员接受采访时那句 “晚 1 秒就撞,我肯定不惯着他”,带着浓浓的东北口音,成了最戳人的热词,有网友评论说,这才是真正的 “空中拼刺刀” 精神。 其实这种高强度对峙对歼 - 20 飞行员来说早已不是新鲜事。作为警巡东海的重要力量,他们每年要执行上百次类似任务,日常训练里就包含 “10 米碰撞预警” 这样的极限科目,模拟舱里的上百次特训,让他们在真实险境中能做出本能反应。 而且歼 - 20 的装备也给了飞行员足够底气,分布式光电孔径系统的追踪效率比美军 F-35 的 AN/AAQ-37 系统还要高,搭配射程 195 公里的霹雳 - 15E 导弹,能在敌机机动窗口外就形成压制。 这场 11 秒的对峙,看似是两架战机的较量,实则是背后作战体系的比拼。当时在歼 - 20 后方,北斗卫星正以 0.1 米的精度实时定位,052D 驱逐舰的相控阵雷达监控着整片海域,形成了一张立体的 “天网”。 外机之所以敢近距离挑衅,恰恰是因为在远距离体系对抗中占不到便宜,只能用这种危险动作碰运气。而歼 - 20 飞行员的霸气回应,正是这种体系自信最直接的体现 —— 既有硬气亮剑的勇气,更有掌控局势的实力。 天空之上的较量,从来不只是技术对决,更是意志的比拼。解放军飞行员用行动证明,中国军人有能力、有决心守护每一寸领空。外机的退却,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美国有没有机会击败中国?可以说,以前有,现在没有了。中美最危险,最容易爆发冲突的
【109评论】【20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