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游击队长刘奎准备开会,队员王德却借口头疼去睡觉,刘奎意识到不对劲跟了上去,王德眼神躲闪,突然说道:“队长,我对不起你!” 说着,王德将一把斧子扔在地上...... 这句话打破了会场的氛围,王德一向身子硬朗,从未缺席过关键场合,此时却推说不适,明显不同寻常。 刘奎抬眼盯住他,发现他不敢直视,神情慌乱,多年带兵经验让刘奎立刻意识到,这里面有问题。 刘奎没有当场声张,而是等会议结束后,悄悄让其他人分散,他独自走出屋外,借着夜色跟在王德后面,一路跟随,他看到王德脚步急促,频频回头张望。 王德走进自己的屋子,点了盏昏暗的油灯,刘奎静静靠近,从窗口望进去,只见王德双手颤抖,掏出腰间的一柄斧子,放在桌上,神情复杂,刘奎当下心里有数:这绝非一般的“头疼”。 他推门而入,王德惊得浑身一颤,眼神彻底慌了,沉默良久,王德忽然崩溃,将斧子丢在地上,声音发抖地承认自己差点铸下大错。 而王德口中的幕后之人正是当地臭名昭著的叶保长,此人表面是乡保长,暗地里投靠日军,替他们搜集情报,残害百姓,他知道刘奎带领的游击队正逐渐壮大,于是想尽办法破坏。 叶保长盯上了王德,认为他与刘奎关系密切,若能策反成功,将是致命一击,他用两千大洋作为诱饵,承诺只要王德除掉刘奎,不但钱财到手,还能在日伪政权下谋个好差事。 王德出身贫苦,见过钱难得,面对巨额贿赂一时糊涂,加上酒后头脑发热,竟然答应了,可真正要动手时,他迟迟下不了手。 毕竟刘奎是他多年的队长,多次救过他性命,道义与贪欲交织,让他陷入痛苦,那一夜,王德跪在刘奎面前请求原谅。 刘奎沉默良久,最终将他扶起,没有斥责,也没有处置,而是告诉他:事情虽险,但尚未铸成大错,只要回到队伍中,用行动赎回,仍旧是同志。 王德泪流满面,立下誓言要以战功补过,从此以后,他在队伍里凡事抢着冲在最前线,不论是埋雷还是夜袭,都毫不退缩,渐渐地,他赢回了队友的信任。 这件事让刘奎心头沉重,他意识到不仅要打仗,更要守住人心,如果战士们在信念上动摇,即使枪械再多,也难以支撑队伍走下去。 为此,刘奎开始在队伍里设立夜校,每到战斗间隙,他组织战士们识字,讲解抗战的意义,反复强调为何而战。 他不仅教他们认字,还讲述外面各地抗战的情况,让大家明白他们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全国的一部分。 王德在夜校上听得最认真,常常主动发言,谈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大家对他的态度逐渐改变,不再怀疑,而是重新接纳。 刘奎之所以有这样的胸襟,与他的出身不无关系,他1910年出生于江西安福县的一个贫苦农家,幼年失去双亲,被亲戚收养,可生活困顿,常受虐待,年少时便尝尽辛酸。 正因如此,他早早懂得底层人的苦难,也格外珍惜同伴之间的情谊,1926年,他参加农会,投入革命洪流,两年后加入红军,从最普通的战士一路打拼到营长。 无数次流血负伤,没能摧垮他,反而锻造了坚韧的意志,这样的经历让他在带兵时格外注重照顾战士们的感受。 他深知,这些出身贫苦的青年加入队伍不仅是为了吃饱饭,更是为了让家乡不再受欺压,在刘奎的带领下,黄山游击队逐渐从几个人发展到百余人。 夜袭伪乡公所、偷袭日军弹药库,每一次行动都使队伍的装备逐渐改善,士气大涨,战士们对刘奎的佩服不仅因为他能打硬仗,更因为他在最关键的时候稳住了队伍。 此后几年,刘奎带队迎战日伪军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围剿,多次身负重伤,可无论伤势如何,他总是第一时间回到队伍,继续战斗。 战士们常说刘奎不是只会打仗的队长,他把大家当兄弟,把百姓当亲人,他组织夜校,带大家识字;他分粮食时,总是优先照顾伤员和新兵;他与百姓接触时,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这种点滴积累的信任让他赢得了“打不死的刘奎”的称号,也让队伍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依旧稳固前行。 多年后,随着队伍不断壮大,最终发展成数百人的主力,成为皖南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刘奎的名字被人们牢记,不仅因为他打了多少胜仗,更因为他在关键时刻守住了战士们的心。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1941年,游击队长刘奎准备开会,队员王德却借口头疼去睡觉,刘奎意识到不对劲跟了
阳光少年小明
2025-09-21 19:05:13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