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王永庆创立台湾塑胶工业公司,一天,他看见公司的草坪上有个清理杂草的员
1957年,王永庆创立台湾塑胶工业公司,一天,他看见公司的草坪上有个清理杂草的员工,但他非常懒散,铲一会草,坐下抽一会儿烟,王永庆上前问:你把这一片草地铲完,大概需要多久?
工厂里传出一条奇怪的命令:老板要求定制一批加长铲子,负责后勤的主管一头雾水,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小事会引起王永庆的重视,可命令已经下达,必须立即执行。
这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王永庆经过反复观察后的决定,他清楚地知道,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工具,背后隐藏着管理上的漏洞。
事情要从几天前说起,那天,王永庆按惯例巡视工厂,他走到后院草坪附近,看到一名员工正在清理杂草,本来这种日常工作与企业生产线关系不大,但王永庆习惯性地注意每一个细节。
只见那名员工动作拖沓,铲几下就停下来,靠在铲子上点一根烟慢慢吸两口,再继续随便刨两下,整个过程一眼看去,几乎没有效率。
王永庆站在远处,没有马上走过去,他静静观察了好一会儿,工人的动作重复,休息时间远多于劳动时间。
王永庆决定靠近,背着手缓步走到草坪边,那名工人看到老板突然出现,立刻僵住,手里的烟差点掉在地上。
王永庆并没有发火,而是问了一句:把这片草坪清理干净需要多久?工人慌乱之下,脱口而出“两小时”。
回答明显没有经过思考,只是随口应付,王永庆看穿了这一点,但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点头离开。
工人见老板走远,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下,赶紧弯下腰装出忙碌的样子,与刚才不同,他的动作快了许多,显然是被吓到了。
王永庆离开草坪时,心里已经有了判断,他没有把责任全部推给员工,而是思考更深层的原因,为什么员工宁可偷懒,也不愿高效完成?是不是工作条件本身存在问题?
回到办公室,他立即找主管,要求对铲草坪的流程进行全面调查,并且要拿出详细的时间数据。
很快,调查有了结论,员工随口说的“两小时”根本不符合实际,真正完成这片草坪,大概需要三小时,进一步分析发现,效率低下并不完全是工人懒散,而是工作环境存在问题。
铲子把手太短,使用起来非常吃力,工人连续铲几分钟就手酸,不得不停下休息,草坪没有分区,工人清理时毫无章法,经常东一块西一块,造成重复劳动。
拿到这些数据后,王永庆立刻展开改革,他要求定制加长铲子,让工人节省体力,经过试验,效率提升近一半。
他规定把草坪划分为若干小块,每个工人负责一块,完成后才能离开,避免推诿和混乱,他制定了标准,要求同样面积的草坪必须在1.5小时内完成。
若超时,要解释原因,甚至扣罚,与此同时,他也设立奖励,提前完成且质量好的工人可以获得额外补贴。
新制度执行后,工人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磨磨蹭蹭的动作消失了,大家都争取尽快完成,有人甚至提前完成,还能得到奖励,原本拖沓的工作变得井然有序。
最初被抓到偷懒的那名员工,更是转变得最为彻底,他知道老板不是单纯的责骂,而是解决问题,于是他投入比以前更大的干劲,反而成为执行最积极的人。
工厂里很快传开了这件事,员工们议论纷纷,本以为老板会因为偷懒大发雷霆,结果他并没有惩罚,而是改进工具和制度,大家感受到这位老板真正理解一线的辛苦。
很多人说,这是第一次体会到“被看见”,在王永庆的管理下,员工的努力不会被忽视,他们的困难也会被解决,于是,大家对企业的归属感大大增强。
对王永庆来说,这不仅仅是清理草坪的改进,更是企业管理的缩影,他深知,问题从来不只在员工身上,更多时候是流程和制度的问题。
他始终坚持亲自走到一线,不是为了监督,而是为了发现细节,草坪只是一个小角落,却能折射出整个企业运转中的漏洞。
他常说管理的核心不是发号施令,而是找到阻碍效率的根源,把它解决掉,此后,王永庆在企业中推行更多类似的改进。
他要求各级主管定期深入一线,收集员工的意见,测试工具的实用性,检验流程的合理性,在他的推动下,公司逐渐形成一种文化:凡事要有数据支撑,凡事要追求效率,凡事要兼顾人性。
这让员工明白,效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压榨,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工作更顺畅,企业也因此持续保持竞争力。
从一把加长的铲子开始,王永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管理不是责骂与命令,而是深入细节,解决根本问题,他用一次小小的观察,把低效的局面彻底扭转,也让员工感受到公平与尊重。
这件事后来被无数次讲起,人们记住的不是一片草坪,而是王永庆对管理的态度,他相信天下没有难事,也没有易事,只要追根究底,就能找到答案。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主要信源:厦门卫视——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
縌火...
这不就是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卫生包干区吗?
用户10xxx19
不做人的老板,只会设定处罚制度
big263
[静静吃瓜]流下鳄鱼泪
鸿鹄在天
外包省30%
战争2013
老板下基层一定不要监督,而是解决问题,这才是一个优秀企业家应该干的事情。
洒家
万恶的资本家。
杰森赵
大王[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