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名了! 不仅中国,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近几日在东方大国火了

波览历史 2025-09-17 10:44:44

这下出名了! 不仅中国,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近几日在东方大国火了。   9月3日北京那场纪念二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刚过去两周,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的名字仍在中文网络上热度不减。   作为出席阅兵的外国领导人之一,他带来的75人塞尔维亚方队在长安街亮相的画面还没淡出视线,一个更接地气的话题又让他成了焦点。   那就是中国网友给他起的昵称“577”。这个源于“武契奇”中文发音的谐音梗,最近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出现,连武契奇本人都笑着回应这是“来自中国朋友的温暖礼物”。   要弄明白“577”为啥这么火,得从几年前的故事说起。2020年武汉抗疫最艰难的时候,武契奇在机场迎接中国援助物资时的场景,很多人至今记得。   当时他站在停机坪上,看着满载防疫物资的飞机,哽咽着说“唯一能帮助塞尔维亚的只有中国”,那份不加掩饰的真诚让无数中国网友记住了这位领导人。   从那时候起,武契奇在中文互联网上就积累了不少好感,而“577”这个昵称的流行,更像是把这份藏在大家心里的认可,用一种轻松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和其他外国政要在网络上的昵称不同,“577”没有丝毫调侃的意味,反而充满了熟人般的亲切感。   在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用这个数字制作表情包,配上中塞两国国旗的图案,在中塞文化交流活动中,甚至能看到印有“577”字样的文化衫。   这种自发形成的传播热潮,比任何官方宣传都更能说明问题——国与国之间的友谊,最终还是要靠普通人的情感认同来维系。   这份认同不只体现在网络互动中,更藏在两国越来越密切的民间交往里。今年端午节期间,贝尔格莱德的阿达岛上举办了一场热闹的中塞龙舟节,当地民众和华人华侨一起划龙舟、包粽子。   泉州来的艺人表演了传统的刣狮和提线木偶,塞尔维亚的手艺人则摆起摊位教大家绣汉字,不少当地小朋友拿着绣有“577”和“友谊”字样的小物件,追着华人叔叔阿姨请教中文发音。   到了春节,斯梅戴雷沃文化中心的“新春乐章”演出更是座无虚席,吉林艺术团带来的京剧和秧歌表演结束后,还有观众特意用中文说“你好”,临走前不忘提一句“577”,说希望两国能一直这么友好下去。   中塞之间的合作早就从政府层面延伸到了普通人的生活里。在宁波保税区,一家贸易公司专门做起了塞尔维亚商品进口生意,今年刚和当地企业签下三年的宠物保健品订单。   为了更符合中国市场需求,塞尔维亚厂家特意调整了产品配方,减少添加剂用量,现在这些宠物保健品在电商平台上销量不错,不少买家评论说“没想到能用到来自‘577国家’的好东西”。   在乌鲁木齐的“中东欧之家”里,塞尔维亚的红酒、水果白兰地摆了满满一货架,店员说每天能卖出二十多万元的货,很多顾客都是冲着“塞尔维亚”这个名字来的,有的还会主动问“有没有‘577’常提到的那种牛肉”。   教育领域的合作则为这份友谊增添了长远发展的动力。今年五月,宁波职教中心和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的普平技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计划联合培养智能制造、绿色能源领域的技术人才。   这所以塞尔维亚著名科学家命名的学院,专业设置和中国职业院校高度契合,未来两地学生不仅能共享实训资源,还将一起开展技术攻关。   交通的便利让更多中国游客有机会走进塞尔维亚。今年八月刚开通的贝尔格莱德到上海直飞航线,首班飞机就坐满了乘客,其中不少是去旅游的,还有人专门去考察商机。   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到访塞尔维亚的中国游客就超过一万人次,第一季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六成多。免签政策加上直飞航线的便利,让塞尔维亚成了越来越多中国人欧洲旅行的首选。   技术合作的深化则让中塞关系有了更坚实的支撑。今年四月,河钢集团和贝尔格莱德大学联合建设的绿色钢铁实验室正式启动,这个塞尔维亚国家级的研究平台,专门攻关钢铁生产的环保节能技术。   回想2016年河钢刚收购斯梅戴雷沃钢厂时,西方媒体还质疑“中国资本肯定做不起来”,如今这座钢厂不仅成了欧洲钢铁行业的标杆,还能和当地顶尖大学一起开展高端研发。   在钢厂工作的塞尔维亚工人说,车间里至今挂着中文的安全警示牌,和塞尔维亚语的操作手册并排张贴,当年中国师傅手把手教的技术,现在他们都能用来培训新员工了,“中国朋友不仅给了我们工作,还教会了我们真本事”。   一个简单的谐音昵称能成为中塞友谊的象征,说到底是因为两国在实实在在的合作中,都感受到了彼此的真诚。   现在提到“577”,大家想到的不只是一个昵称,更是武契奇这位始终重视中塞友谊的领导人,是塞尔维亚这个和中国相互支持的国家,是两国人民之间那些温暖的互动瞬间。   这种从民间自发形成的情感联结,比任何官方协议都更有生命力,也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0 阅读: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