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开国中将孙毅外出理发,剪完后觉得长,让理发小伙再修修。没想到小伙子呛声:“你个老头,别没事找事,赶紧走!”孙毅笑着回应:“娃娃,你这个态度可不行呀。” 一个74岁的老人,一次普通的理发,一句不礼貌的话语,竟能引出一段关于宽容与品格的传奇故事。1978年,开国中将孙毅外出理发时遭遇的这次”冲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生智慧? 1978年的一个下午,74岁的孙毅中将走进了北京街头一家普通的国营理发店。这位参加过长征、在抗战中创建地道战的传奇将军,此时只是个穿着朴素中山装的普通老人。 理发师是个年轻小伙子,手艺不错但服务态度让人不敢恭维。孙毅进店后等了十几分钟才有人搭理,小伙子磨磨蹭蹭地说了句”跟我来吧,先洗头”。整个理发过程中,这位理发师显得心不在焉,动作敷衍。 理完发后,孙毅对着镜子看了看,觉得后面还有些长短不齐,便客气地说:“小伙子,后边再修修吧。”没想到理发师直接炸了毛,不耐烦地冲他嚷道:“你个老头,别没事找事,赶紧走!” 换作别人,面对如此无礼的态度,恐怕早就拍桌子了。但孙毅只是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娃娃,你这个态度可不行呀。”声音依然温和,没有丝毫责备的意思。 这时店长听到动静赶了过来,一看到孙毅就脸色大变,赶紧解释说这小伙子母亲病重住院,心里着急才失了态。孙毅听了点点头,说了句”年轻人有困难,应该帮帮他”就离开了。 第二天,有人送来了500元钱和一封信。在那个普通工人月工资不过几十元的年代,500元是笔不小的数目。信中写道:“年轻人,我理解你的难处。希望这点钱能帮到你母亲的治疗。盼令堂早日康复。” 直到这时,理发师才知道自己冒犯的是谁。这位在长征中用”铁脚板”走完两万五千里,在抗战中指挥冀中军民开展地道战的开国中将,面对一个毛头小伙子的无理,选择的不是愤怒,而是理解和帮助。 有了这笔钱,理发师的母亲得到了及时治疗,手术很成功。这件事彻底改变了年轻人,他后来成为了一名军医。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他都会说:“那500元救了我母亲的命,那封信救了我的灵魂。” 其实这样的事在孙毅身上不是第一次。1974年,他在另一家理发店遇到过类似情况,面对理发师田玖玲的坏脾气,他同样选择了宽容和引导。后来孙毅还跟田玖玲成了笔友,经常写信鼓励她,帮她买书,直到田玖玲在博物馆看到毛主席给孙毅的信,才知道这位笔友的真实身份。 1988年离休后,孙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青少年教育中,担任了60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他常说宽容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力量。理发店的故事成了他经常讲给孩子们听的教材,告诉他们面对别人的过失时,选择理解和帮助比指责更有意义。 为了给青年人买书,孙毅甚至去捡塑料瓶卖钱。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年轻人工资少,舍不得买书,我花点钱让他们进步,他们开心我也开心”。 2003年7月4日,孙毅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这位用脚步丈量长征路、用智慧创造地道战、用宽容温暖人心的老将军,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理发店里的那次相遇,不过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却折射出一位革命老人的高尚品格。 一次理发引发的”冲突”,最终化作了温暖人心的故事。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记得什么叫宽容?你觉得孙毅将军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河南许昌,男子和亲外甥合伙开台球厅,他出资45,000元,外甥出18,000元,
【87评论】【8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