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日本人砂原惠改名换姓化名张荣清,并谎报中国国籍,加入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屡次立功,参加抗美援朝,但不久之后他的身份“暴露”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8年的东北,一个叫张荣清的少年成了部队里的小英雄,他瘦瘦的个头,却冲锋在前,打仗时胆子比谁都大。 战友们都说他是个机灵的辽宁小伙,谁都没想到他真正的名字叫砂原惠,一个出生在日本福冈的孩子。 1933年,他在日本出生,五岁时跟着父亲来到东北,父亲是做矿产勘探的技术员,全家就这样在中国落了脚,父亲不像别的日本人那样摆架子,他常常和中国工人一起聊天,还会带他们回家吃饭。 砂原惠从小在这种环境里长大,既听惯了日本话,也跟着工人学会了几句东北话,就在日本战败前夕,父亲病逝,家里的顶梁柱没了,母亲带着他和妹妹无依无靠,被困在辽宁阜新。 生活艰难,母亲只能靠缝缝补补维持生计,他则去地主家放牛,刚开始村里人看他们说话“叽里咕噜”,一眼就知道是日本人,但谁都没有排斥他们,还时常帮衬一把。 有人劝他多认字,说会汉字在中国才能过下去,他就把瓜果分给伙伴,让他们帮忙看牛,自己跑到学堂窗外偷听,两三年下来,他不仅会说东北话,还能写字识文,举止和本地孩子没什么两样。 等到1948年土改,村干部给他们分了地和农具,成分划作雇农,他捧着那张写着“雇农”的地契看了很久,这是第一次有人把他当成真正的本地人。 那天晚上,他在油灯下刻了个木牌,写上新名字张荣清,他觉得既然在这片土地上有了根,就要为它扛枪。 报名参军时,他明明只有十五岁,却说自己十八,招兵的老兵打量他,见他嗓门洪亮,也就让他过了关,就这样,他成了东北民主联军的一员。 军队里没人知道他的身份,他比谁都卖力,练刺杀、挖战壕、背伤员,从不偷懒。 辽沈战役打响后,他被派去侦察,装成卖糖葫芦的混进城里,三天时间摸清了敌人火力点的位置,情报起了大作用,平津战役里,他两次立功,被称作最勇敢的年轻侦察兵。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部队要征兵,他第一个举手,他在登记表上写下“中国籍”三个字,毫不犹豫跟着部队跨过鸭绿江,汉江阻击战时,他所在班死守阵地三天,伤亡惨重,只剩下三个人活了下来。 他背上插着弹片被抬下战场,怀里揣着一张染血的入党申请书,口袋里还藏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家乡的黑土,那是村里人分地时给他的纪念,他一直带在身边。 1953年春天,部队接到消息,他的母亲在辽宁病重,慰问时老太太突然用日语喊了一声“回家”,引起了注意。 部队调查后发现他是福冈出生的日本人,政委找他谈话,他挺直腰板,说自己流着日本血,但心里早就是个中国人,因为当时国际法不允许日本人参与朝鲜战争,他只能被调到牡丹江航校。 到航校后,他才发现这里有不少日籍技术人员,食堂里专门给他们准备大米饭,他看了火冒三丈,觉得前线战士在啃冻土豆,这些人凭什么吃细粮。 他甚至摔过碗不肯动筷子,后来才知道这些人是来帮忙教中国人飞飞机的,他这才慢慢接受。 1955年三月,他登上了遣返船,站在甲板上,他咬着军装扣子,看着远去的海岸线,心里堵得慌,他把自己在部队获得的军功章埋在了航校的白桦林里,仿佛把那段人生埋在了土里。 回到日本后,他做过码头工人,也进了贸易公司,但始终与中国保持联系,他一生往返中日三百多次,始终把自己看作中国培养的战士。 2010年,他还组织了日籍老战士代表团回访中国,在沈阳老营区见到战友,眼泪止不住往下掉,他摸着营区里的老树,仿佛回到少年时代。 2021年6月,砂原惠病重,在东京的病床上留下最后的嘱托,他让子女把骨灰分成两半,一半撒在富士山脚下,另一半送回辽宁北镇,他说那里才是他真正学会做一个中国人的地方。 这一生,他从日本少年变成中国战士,再到中日交流的使者,身份不断转换,但心始终留在那片东北黑土地上。 信源:腾讯网——日籍解放军老兵砂原惠去世,他说:我有一颗中国心
有人问:马占山明明投靠了日本人,为啥还能被称为爱国将领。网友是这样回答的:如
【61评论】【5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