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和平解放后,曾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的国民党上将冯钦哉,面对我党的邀请,竟然不为所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初的北平,城里处处张灯结彩,和平解放的消息像春风一样传开,人们心里悬了多年的石头终于落下,可就在这个热闹的时刻,住在西单四合院里的冯钦哉却关起门来,不肯露面。 共产党的人一再登门,希望他能出来担任新政府的职务,他的回应极其坚决,说什么都不愿再做官,那一句“就是把我枪毙了,也不做官”。 冯钦哉出身山西万泉一个贫困家庭,少年时代考入学堂时就已满脑子革命念头,十几岁就想着推翻旧制度,后来跑到陕西,遇见了杨虎城,两人情同兄弟。 他在西北军一路打拼,凭着胆气和本事,从一名普通军官爬到师长的位置,打仗时他敢冲敢拼,部下都说他是个有主见的硬汉,和孙蔚如并列成了杨虎城手下最倚重的两位大将。 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西安事变,那时张学良和杨虎城扣下了蒋介石,逼着他同意抗日,杨虎城想依靠冯钦哉的部队,把潼关守住,挡住中央军。 可是冯钦哉却拒绝执行命令,还专门通电全国,公开表态不支持张、杨,对杨虎城来说,这简直是背叛,自此,他在西北军再也没有立足之地,却因此得到了蒋介石的青睐。 投向蒋介石之后,他的官职看起来节节高升,先是当上路军总指挥,后来又进了“剿总”担任副总司令,可他心里清楚,蒋介石始终不信任自己,权力慢慢被架空。 抗战时期,他带兵上过前线,打过娘子关、稷山等硬仗,流过血,也赢过仗,那时候他常和八路军配合作战,见到彭德怀、朱德这些人,也能坐在一块谈抗日。 部下有人嘀咕共产党,他却总说只要是打日本人的队伍就算朋友,他本想凭真本事继续立功,但蒋介石心里防备重重。 慢慢地,他失去了指挥权,留在手里的只是空头衔,更让他心寒的是,许多国民党高官忙着捞钱,腐败横行,打仗的劲头早已没了,一次次被冷落,他也渐渐看清了旧政权的虚弱。 抗战结束后,内战爆发,他心里并不愿再看中国人对打,1946年张家口一役,他跟着部队进攻时心里发紧,子弹飞出去,倒下的是同胞,他明白这样的仗打不出结果。 等到解放军围住北平,傅作义犹豫不决,他第一个支持谈判,他说再拖下去,老百姓伤得最重,北平古城也会毁掉。 后来他亲自护送邓宝珊来到北平谈判,几天几夜守着电话,生怕出现差池,可以说,北平和平解放,他确实出了不小的力。 但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他又做了个出人意料的选择,共产党一再请他出山,给了他解放证、市民证,还请统战人士、老朋友反复劝说,他却执意拒绝,坚持不再做官。 他说自己要像傅青主那样,当百姓,不当官吏,他认定降将不能再事二主,不然就是丢人格,为了证明自己心意已决,他跑到京郊租了农舍,养起了一百五十只小鸡,每天喂食、清扫,过起再普通不过的日子。 这种生活并不轻松,他没有收入来源,只能勉强度日,因为生活清苦,他甚至一度动过要搬去山洞的念头。 身边的朋友劝不动,他仍旧认准了这条路,有人觉得他是高风亮节,也有人骂他固执,但在他心里这才是做人的底线。 1950年他遭遇了一场风波,公安部门以检查为名搜出几支旧手枪,把他关了起来,他辩解说那是卫士留下的东西,与自己无关,可一时间没人肯信。 最后还是靠傅作义和邓宝珊四处奔走,他才得以脱身,经历了这次打击,他更加沉默,回到西安开了小买卖,像个普通市民一样过日子。 到了1956年,他态度出现了转变,他终于答应加入民革,还成了北京市政协委员。 不是因为贪恋官位,而是因为他看到新中国一步步走向建设,百姓的生活真有了改观,他不愿再置身事外,他重新站出来,算是用另一种方式回应了这个时代。 晚年的冯钦哉仍旧清贫,没有什么豪华排场,1963年病逝时,身边只剩下少数旧部送行。 他的一生像一条折线,起起伏伏,几次大转弯,早年跟随杨虎城,中年投身蒋介石,抗战中血拼日本人,解放战争中推动北平和谈,最后却选择隐居养鸡,不再问政。 他不是英雄,更算不上枭雄,他身上有矛盾,有倔强,也有务实的一面,他拒绝新政府职务,看似清高,实则是他性格里那股死犟劲在作祟。 可是正因为这股劲,他才能在关键时刻选择保全百姓,让北平避免一场劫难,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历史人物并不能简单分成好坏,他们都有自己的盘算与苦衷。 今天回头看,冯钦哉最被记住的,不是他做过多大的官,也不是打过多少仗,而是那句掷地有声的话,他宁愿放下权力,也要坚守自己的一点底线,对他来说,这就是尊严。 信源:凤凰陕西——我的先辈与抗战(四)冯钦哉之孙冯寄宁:祖父是位正直的人
苏军究竟是怎样对待日本战俘的?曾经有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是这么说的:“上级通知说要押
【205评论】【1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