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阿拉法特失去了埃及支持,走投无路的他带着4000多士兵和40万巴勒斯

熹然说历史 2025-09-05 23:34:04

1967年,阿拉法特失去了埃及支持,走投无路的他带着4000多士兵和40万巴勒斯坦难民投奔约旦。 六日战争的硝烟散去,中东政治版图彻底改写。当埃及这个昔日的靠山自顾不暇时,巴勒斯坦民族的命运又将走向何方?一个关键决定,改变了整个地区未来数十年的历史走向。 1967年6月,第三次中东战争从1967年6月5日开始,6月10日结束,共进行了六日,埃及、约旦及叙利亚被以色列彻底打败,以色列的领土扩大了三倍。这场被称为”六日战争”的冲突,不仅重塑了中东地缘政治格局,更让巴勒斯坦解放事业雪上加霜。 1929年8月,阿拉法特出生于耶路撒冷,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1950年进入开罗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并当选为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主席。毕业后,1958年,他依靠自己的建筑知识,很快成为家财万贯的富翁,为即将开始的轰轰烈烈的解放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58年参与秘密筹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法塔赫”,这个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胜利之门”的组织,承载着巴勒斯坦人重返家园的梦想。1964年5月28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1969年2月当选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成为巴勒斯坦人民的真正领袖。 六日战争爆发时,巴解组织正依托约旦河西岸开展反以斗争。战争中,以色列军队约1000人阵亡,埃及军队阵亡和失踪人数在1万到1.5万人间,约旦军队约700人阵亡。阿拉伯联军的惨败让巴解组织失去了重要根据地。法塔赫在失去西岸总部之后,搬到了约旦。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盟友的变化。埃及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埃及总统纳赛尔在此役中”他最宝贵的资产——自尊,已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原本支持巴解组织的埃及政府自顾不暇,无力继续提供援助。阿拉法特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1967年的六日战争,约有28万至32万名巴勒斯坦人逃离了被以色列占领的领土。面对汹涌的难民潮和失去根据地的危机,阿拉法特不得不开启”巴解组织”的转移,他开始向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寻求帮助,希望能有国家为他们提供庇护。 关键时刻,与巴勒斯坦相邻的约旦伸出了援手,接纳了”巴解组织”以数十万民众。约旦国王侯赛因出于阿拉伯兄弟情谊和现实政治考量,决定收留这些巴勒斯坦难民。于是,阿拉法特带着4000多名武装人员和40万巴勒斯坦难民,踏上了前往约旦的道路。 约旦王国向这些难民敞开了大门,并允许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约旦境内设立总部。初期,在侯赛因坚定不移的支持下,巴解组织在约旦的力量不断壮大。然而,这种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太久。 巴解组织拒绝遵守约旦法律自行其是,还发枪武装难民,并以约旦为基地不断骚扰以色列。这种做法很快引起了以色列的强烈反弹,迫使以色列在1968年对约旦发动报复性打击,约旦不得不出动军队迎战,给自己造成严重损失。 1968年3月21日,以色列国防军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约旦武装部队在约旦边境城镇卡拉梅爆发的冲突。1968年,他在卡拉迈战役中指挥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抗击以色列,这次战役虽然提升了阿拉法特的声望,但也加剧了巴解组织与约旦的矛盾。 到了1970年代初,巴解组织内部出现声音希望推翻哈希姆家族,并曾经两度刺杀约旦国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企图刺杀约旦国王侯赛因取得对约旦的统治权,但约旦国王被保镖用身体压住,幸免于难。 1970年9月,矛盾彻底爆发。9月6日发生的道森机场劫机事件,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劫持了三架民用飞机,并强行在扎尔卡降落,后来在国际媒体面前炸毁了飞机。这成为压垮约旦-巴解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9月17日,约旦王国陆军包围了包括安曼和伊尔比德在内的有大量巴解组织人员驻扎的城市,并开始炮击敢死队设于巴勒斯坦难民营的据点。经过激烈战斗,整个冲突中,巴解组织一半以上成员被打死。 1971年7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力战不敌,被迫撤出约旦,转战黎巴嫩。离开约旦之后,阿拉法特把巴解组织搬到黎巴嫩。这段约旦经历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成为巴勒斯坦解放运动史上的重要一页。 阿拉法特从这次挫败中汲取了深刻教训,开始调整策略。1993年与以色列签署《奥斯陆协议》而获得199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从武装斗争转向和平谈判,为巴以问题的政治解决开辟了新道路。2004年11月11日逝世,结束了他传奇而复杂的一生。 从1967年投奔约旦到最终离开,阿拉法特用血与火的教训证明了一个道理:寄人篱下终非长久之计。这段历史是否给当今中东局势带来启示?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