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台区卧龙寺某迪小区周边消费的“怪现象”探讨——老住户的消费困惑 不知道

聚焦新生代吧 2025-05-09 22:33:10

关于金台区卧龙寺某迪小区周边消费的“怪现象”探讨——老住户的消费困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小区周边消费,越是“熟面孔”越容易遭遇“冰火两重天”的待遇。作为住了多年的老住户,我体感特别明显—— 1. 消费频次越高,反而越像“被审视的提款机” - 去同一家店久了,老板嘴上说着“熟客”,态度却越来越功利:买得多了,一句“怪有钱的”看似调侃,实则把消费能力当评判标准;买得少或偶尔砍价,立刻甩脸色,仿佛“老住户就该多掏钱”。 - 更奇怪的是,你要是哪天去了隔壁新开的店,原店主还会“记仇”,背后嘀咕“胳膊肘往外拐”,好像周边消费是“专属义务”,而非自由选择。 2. “问东问西不消费”的陌生人被当“上帝”,老住户反而被嫌弃 举个真实例子:今天在卧龙寺三迪金域小区某茶叶店,我想试泡白茶(这在多数店是基本服务),店员却说“不买,就不能试喝茶叶”,但转头就给旁边的熟人朋友泡了好几款茶,笑脸相迎。 我提了句“作为老业主,就不能给点基本尊重吗?”对方却扯到“看你像文化人,适合买茶送礼”,反复拿身份套消费,完全无视我作为周边住户邻居的日常需求。这种“对外人客气,对熟人苛刻”的双标,让人特别心寒。 3. 生意越好的店越懂“人情味”,冷清的店反而在“赶客” 观察下来,那些门庭若市的商户,往往主动给邻居打折、留新品,把“周边住户”当长期朋友;但越是生意冷清的店,越爱抱怨“没人消费”,却从不反思自己的问题—— - 对老顾客缺乏耐心:你多问两句产品细节,嫌你“事儿多”;消费少了,明里暗里催“再带点”; - 把服务做成“一锤子买卖”:陌生人进店时笑脸相迎,一旦发现暂时不消费,立刻冷脸收场,反观对老住户连杯试饮的茶水都舍不得给。 最后想聊聊感受: 我们选择家门口消费,图的是便利和熟络,不是来被“算计”的。商户总说“生意难做”,但有没有想过:当老住户觉得“消费像还债”“熟客不如生人香”,谁还愿意常来?反倒是那些懂得“先有感情,再有生意”的店,哪怕远点,我们也愿意多走两步支持。 这不是在批评谁,而是想探讨:社区商业的核心到底该是“赚快钱的套路”,还是“细水长流的信任”?作为住户,我们该如何与周边商户建立良性关系?欢迎大家说说自己的经历,一起唠唠这个理儿~

0 阅读:21
聚焦新生代吧

聚焦新生代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