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女子在婚介公司花5万找对象,要求男方至少本科,年薪20万以上,婚介公司陆续推了几个符合条件的,但都没有下文,就在女子沮丧时,总监说女子不懂男性思维,层次不够,建议她再交5万,这样就能接触更高端的圈子,遇见更优质的男性,女子听话照做,前后花了10万,没想到在后续约会中,她竟得知婚介公司给他匹配的男嘉宾只花了1000元,这让女子感觉十分掉价,直呼自己被骗了。 邵女士今年29岁,独自在杭州打拼。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她也没逃过家里长辈的催婚,家里人念叨得紧了,她也动了心思,寻思着找个靠谱的渠道解决终身大事。 于是,她联系了一家本地的婚介公司。 这家婚介公司的工作人员接待了她,并告诉邵女士,只要一次性付5万块钱,签个一年的合约,公司这边就“包”她结婚成功。 具体怎么“包”呢?就是接下来一年里,他们会不限次数地给她介绍合适的男嘉宾,一直介绍到她和其中一位牵手走进婚姻殿堂为止。 邵女士听完觉得还挺有保障。她自己也琢磨了一下,提出了对未来另一半的基本要求。 首先,对方必须得在杭州有稳定工作,学历至少得是本科毕业,年薪嘛,最好能有20万以上。 她觉得这个条件也不算特别苛刻,毕竟在杭州生活成本不低。 婚介公司的人一听,立刻说道:哎呀妹子,你这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凭你这长相、这条件,绝对没问题,小菜一碟! 这话可给了邵女士不少信心,最后她掏了5万块钱,签了合同。合同生效后,婚介公司确实履行了承诺,陆陆续续给邵女士推荐了好几位男嘉宾。 据邵女士说,这几个男士条件听起来都还不错,跟她的要求大致能对上。她也认真去见了面。 可惜的是,也不知道是缘分没到,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几场相亲下来,都没能擦出什么火花,最终都没了下文。 一次次的期待落空,邵女士心里那个滋味儿可不好受,沮丧感越来越重。 就在她有点泄气的时候,婚介公司的一位总监级别的人主动找上了她。 这位总监说话挺有分量的,他当面评价邵女士,说你长得这么好看,怎么就结不了婚呢?我看呐,主要是两个原因。 他分析道:第一,你不懂他们男人心里到底想啥。第二嘛,你接触的层次可能还不够高。 这话听着好像很有道理,但又隐隐让人不太舒服。紧接着,这位总监抛出了他的“解决方案”:建议邵女士升级她的会员服务。 总监描绘得天花乱坠,说升级后,她就能接触到那些和她一样,愿意投入更高成本找对象的优质男士,这些男嘉宾起码都是交了10万块会员费的人。 言下之意,圈子更“高端”,成功率自然更大。 被之前相亲不顺的沮丧和这位总监一番分析所影响,邵女士心动了。她想,也许再加点钱,真能找到更好的? 抱着搏一搏的心态,她又掏了5万块钱,把自己的会员级别升了上去。前前后后,为了找对象这事儿,她已经在这家婚介公司投入了整整10万块。 钱是交了,期待值也随之拉满。升级会员后,婚介公司很快又安排了新的相亲对象。邵女士打起精神去见面了。 然而,事情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 在和其中几位男嘉宾聊天的过程中,不经意间,邵女士得知了一个让她瞬间血压飙升的信息:这几位所谓的“高端”男嘉宾,竟然有人只交了区区1000块钱的会员费就成了这家公司的会员! 可她交了10万块啊!这差距也太大了吧?此时的邵女士感觉自己像个彻头彻尾的冤大头! 自己掏了10万,满心以为进了所谓的高端圈层,结果给她匹配的都是些什么?一股强烈的被欺骗、被愚弄的感觉涌上心头。 她觉得自己完全被这家婚介公司给耍了,对方利用她的焦虑和对婚姻的渴望,狠狠地割了她的韭菜。 感觉上当受骗的邵女士,立刻找到婚介公司理论。面对她的质问和怒火,婚介公司相关的工作人员倒是没有立刻否认或推诿。 他们回应说,公司需要时间去了解一下邵女士反映的这个具体情况,会积极和她沟通,协商解决后续的退费问题。 对方态度上似乎愿意谈,但具体怎么谈,能不能退、退多少,都是未知数。 截至最近的进展,邵女士那边表示,她目前正在和这家婚介公司进行协商,双方还在就这10万块钱的服务费和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掰扯。 那么,从法律角度,怎么看待邵女士的遭遇?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婚介公司宣称“支付5万元包结婚”“无限次推荐直到成功”,并强调邵女士条件优越“绝对没问题”,但后续推荐的男嘉宾存在会员费差异巨大的情况。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构成“虚假宣传”或“隐瞒关键信息”,符合“欺诈行为”的界定。 如果经查证婚介公司存在故意误导,邵女士可主张三倍赔偿,即30万元,或至少要求退还全部费用并索赔实际损失。 对此,你怎么看? 关注@运良说法. 学法律知识不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