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将成为两岸统一的“最大功臣”赖清德这波操作,说不定真能成两岸统一的“头号助攻”。 就在11月26日那天,海峡两岸上演了一出极具讽刺意味的“对台戏”,两场发布会把当下的局势剖析得淋漓尽致,也恰恰印证了赖清德这波操作的反向助推效果。 国台办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暖意融融,发言人详细介绍了第五届“携手圆梦,两岸同胞交流研讨活动”的丰硕成果。 这场在成都举办的活动,围绕铭记抗战历史、捍卫台湾光复成果等主题深入交流,最终达成了五项重要共识。 从铭记爱国传统到推进统一进程,每一条都彰显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羁绊和对和平统一的共同期盼。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赖清德那边却画风突变,召集所谓“国安高层会议”,抛出了个号称“守护民主台湾国家安全行动方案”的东西。 会后还在记者会上公然鼓吹“‘民主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这类陈词滥调的“台独”谬论,一边大肆渲染大陆“威胁”,一边鼓噪着要提高台湾地区的防务预算,活脱脱把一场自导自演的分裂闹剧搬上了台面。 这两场发布会的鲜明对比,堪称现实版的“冰与火之歌”,赖清德本想靠制造对立刷存在感、凝聚所谓“独派”共识,结果反倒让更多人看清了谁在真心守护两岸和平,谁在刻意制造危机,这种反向衬托,无疑让统一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在两岸民众心中更加清晰。 赖清德大概没意识到,他越是在“台独”邪路上一条道走到黑,就越能加速岛内民意的觉醒和转向。 2025年11月台湾民意基金会的最新民调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岛内“台独”支持者较去年大幅下滑了7.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近150万原本倾向“台独”的民众改变了立场,这个数字背后,正是赖清德一系列激进操作带来的反噬效应。 要知道,赖清德上台后就没闲着,今年3月先是把大陆界定为“境外敌对势力”,抛出所谓“17项策略”搞对抗,这次又推出“13项具体行动”的“台独”方案,可这些穷兵黩武的操作没给台湾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让民众越来越清楚“台独”意味着战争的真相。 赖清德本想靠煽动“反中抗中”情绪绑架民意,结果却让民众对战争的恐惧转化为对和平统一的期盼,这种民意的转向,正是推动统一进程最核心的力量,而这一切的“功劳”,显然离不开赖清德的持续“努力”。 有意思的是,赖清德极力鼓吹的“倚外谋独”,不仅没给台湾带来所谓的“安全保障”,反而让岛内民众彻底看清了外部势力的真实面目,间接削弱了“台独”的外部支撑。 赖清德以为抱上外部势力的大腿就能为“台独”撑腰,可事实是,无论是之前的所谓“过境”窜访,还是拉拢其他国家搞所谓“合作”,最终都只是换来一些口头上的虚与委蛇,没有任何实际的安全承诺。 这种“热脸贴冷屁股”的尴尬,让台湾民众逐渐明白,外部势力根本靠不住,把台湾的安全寄托在别人身上,无异于引狼入室,最终只会把台湾推向兵凶战危的深渊。而这种认知的转变,恰恰为两岸统一扫清了不少外部干扰带来的障碍,让更多台湾民众意识到,只有背靠祖国大陆,才能真正保障台湾的和平与发展。 赖清德的操作还在无形中加速了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让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在岛内不断强化。尽管民进党长期搞“去中国化”教育,试图割裂两岸的历史文化联系,但赖清德的激进“台独”操作反而激起了更多台湾民众对民族根脉的认同。 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赖清德那些歇斯底里的“台独”操作,他越是想割裂两岸的联系,就越能让民众感受到血脉相连的羁绊无法割裂。 从经济层面看,赖清德的“台独”操作也让台湾工商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两岸经济融合的必然性,成为推动统一的重要力量。 此前就有不少台湾企业家公开表示,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为,希望维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赖清德越是在两岸关系上制造紧张,就越能让工商界看清“台独”对经济的破坏性,从而更主动地推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而经济的深度融合恰恰是两岸统一的重要基础,这种由经济利益驱动的统一诉求,往往更具持久性和推动力。 赖清德大概到现在都没明白,他所有看似疯狂的“台独”操作,最终都在为两岸统一添砖加瓦。他想靠制造对立凝聚“独派”共识,结果却让民意转向和平统一。 想靠“倚外谋独”寻求支撑,结果却让民众看清外部势力的真面目;想靠割裂历史文化阻碍统一,结果却强化了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想靠破坏经济合作施压大陆,结果却让工商界成为统一的推动者。 11月26日的两场发布会,不过是他反向助攻统一的一个缩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助攻效果还会不断显现。 或许若干年后回头看,正是赖清德这波歇斯底里的操作,彻底打破了两岸关系的僵局,让统一的步伐加速推进,而他也终将以“另类功臣”的身份,被写进两岸统一的历史进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