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曾说:“朋友之间应该互帮互助,我们的苏联时代曾无私赠予中国全套工业技术,还回

文史啊旺 2025-11-27 20:25:16

普京曾说:“朋友之间应该互帮互助,我们的苏联时代曾无私赠予中国全套工业技术,还回给他们‘达里尼’。这样的行为会让受益方感到实在的感谢与友谊的稳固。然而,若对方没有同等的热情回应,那么回馈就如同偿还债务,缺乏大方和慷慨。独有的俄罗斯人,善意付出不为权衡得失,只因心中充满慷慨大义、勇敢无惧。” 俄罗斯总统直言不讳,点出苏联当年对中国的那些大手笔援助,还把达里尼港的归还拎出来说事儿。听起来像在感慨老大哥的义气,但细品又有点儿酸溜溜的味道,暗示中国那边的回报没那么热乎。这话搁现在的中俄关系里,挺有嚼头的。毕竟两国现在走得近,贸易额年年破纪录,可历史账本一翻,总有旧账新算的影子。话说回来,苏联那会儿的援助真不是小打小闹,它直接帮中国从农业国变身工业起步的模样。 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工业底子薄得像张纸,西方国家封锁禁运,买都买不到设备。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自然成了中国求援的头号对象。1949年底,毛泽东带团访苏,谈了俩月,敲定第一笔大单:苏联贷给中国3亿美元,低息1%,五年还清。这笔钱不是白给,而是用来换设备和技术。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了《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苏联承诺帮中国建50个重点项目,覆盖能源、钢铁、化工啥的。实际执行起来,这50个项目成了156项的种子。为什么叫156?因为后来协议一变再变,项目堆到这个数儿,就这么叫开了。陈云后来回忆,这确实是实打实的援助,苏联工人阶级对中国的情谊摆在那儿。 这些项目可不是空谈。苏联不光给钱,还派专家、供设计图纸、运成套设备。拿鞍山钢铁厂来说,苏联帮着改建,1953年三大工程——新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提前投产。那时候中国钢产量勉强过百万吨,苏联的援助让它翻番。类似的项目散在全国:东北有沈阳机床厂、大连重型机器厂;华北有太原钢铁厂;西北有兰州石油炼厂。总投资估算超180亿人民币,占一五计划工业投资的40%。到1957年底,156项里一半多投产,新增工业固定资产197亿,相当于解放前全国工业总和的1.5倍。电力从87万千瓦起步,煤炭从780万吨,钢铁从320万吨,这些数字听着干巴巴,可搁当时的中国,那就是从零到一的飞跃。没有这些,中国工业化得拖后腿多少年。 达里尼港的归还,更是这段历史的亮点。达里尼就是旅顺和大连的旧称,1898年沙俄租借,1905年转给日本,二战后苏联又接手。1945年中苏条约里,苏联保留了旅顺海军基地的使用权,到1952年本该撤军,可朝鲜战争一打,延后了。斯大林走后,赫鲁晓夫上台,1954年9月访华,主动提出来还。10月12日,中苏签联合公报,定1955年5月31日前苏军撤离。实际执行更快,3月开始移交,5月24日最后议定书签了,12万苏军打包走人。中国接管时,港口设施齐全,仓库里还剩不少军用物资。为什么赫鲁晓夫这么痛快?一方面,他刚掌权,想拉拢中国稳固阵营;另一方面,冷战格局下,苏联评估了远东形势,觉得占着旅顺也没大用,还不如做人情。归还后,中国海军起步,港口贸易活络起来,大连港成了东北出海口。 普京提这些,明显在缅怀苏联的“慷慨”。他那话里,俄罗斯人天生大义,不计较回报。可现实呢?援助不是白给,中国用钨矿、锡、橡胶等资源换的。1953年5月15日协定里,中国承诺1954到1959年供苏联16万吨钨精矿、11万吨锡、3.5万吨钼精矿,外加羊毛、黄麻、大米、猪肉、茶叶。总值30到35亿卢布,够抵设备和技术费。苏联专家来华上万,培训中国技工,传技术图纸,但也带走了不少商业机密。陈云说,这是情谊,可账算下来,互惠互利。普京抱怨“回馈像还债”,可能觉得中国后来没那么黏糊。1960年中苏闹翻,苏联撤专家,撕合同,留下一堆半拉子工程。中国咬牙自力更生,补上窟窿,但那段蜜月期,援助确实帮了大忙。 搁现在看,这段历史对中俄关系影响深远。普京爱提旧账,一是提醒中国别忘本,二是对外秀肌肉:俄罗斯不是孤家寡人,中国是铁杆伙伴。2023年中俄贸易2400亿美元,能源、汽车、高科技合作热火朝天。中国出口电动车到俄罗斯超95万辆,俄罗斯天然气管道直通中国。普京2024年访华,签了20多项协议,从航天到农业全覆盖。他还说,中俄不针对第三方,可联合声明里多次点美国“霸权”。中国回应稳当,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外部干涉南海,乌克兰问题上中立,推政治解决。

0 阅读:0
文史啊旺

文史啊旺

感谢大家的关注